
2010年4月7日早上我和一位媒体朋友一起到上海市二中院参与了上海24K连锁酒店企业董事长朱福弟非法集资案的宣判旁听,
因为早前我就在一位法律界人士那里了解了这个案例的争议性和普遍性,所以,我特别仔细听法官对负责人朱福弟的判决内容,
判决书的内容比较长,共涉及8家朱福弟旗下的关联公司(有涉及酒店、地产、和医疗器械等产业),涉案金额达2.5亿余元。
在我的观察中现场有3种声音值得思考,第一种声音是该公司的投资人:他们的观点比较明显,只想保证他们的投资款不受到损失,
有些人心情比较偏激,从他们的角度我还是比较理解的。第二种声音是:法律界人士的观点从法律角度来看,朱福弟所控制的企业都是有合法注册,
而且都是有实体的企业,经营方面没有问题,就算北京十里堡项目,其手续也是真实有效的,且其所吸收的集资款都用于企业经营上,
旗下企业的固定资产也足够保证小业主未退清的余款1.6亿元集资款。总体来思考该案例更具“变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特性。因为他是承诺给固定回报的。但定他“集资诈骗”确实比较牵强。法律本身不应该是金额大、涉案人员多就把案件的性质改变了,只不过在量刑的时候可以适当从轻或从重,而不该改变性质,从司法角度这个案件有很大的争议!对朱福弟15年的量刑偏重,这是一位资深法律界权威人士的观点。第三种声音是媒体对朱福弟案件引发的社会金融体制的思考,当今非公有制企业的生存环境和民营企业家们的未来,从胡志标、朱福弟、到黄光裕等。这一系列的人物代表着不同行业的企业家们的发展困境,这绝非一两个点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民营企业家们集体与面的问题。
自1978年以来的30多年时间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属目的成就,GDP年均增长9.9%,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外贸易年均增长16.3%,是世界第二大贸易国,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明显提高,城乡收入距离缩小,改革开放让2.3亿人脱离了极端的贫困生活状态,这是全球公认的中国成绩。但人们总很少能理性的看到社会中的现实层面所付出的代价。民营企业家们缺少金融工具为他们的企业寻找合法的融资渠道,我们的生存环境也因为没有现实有效的环境保护法制,而使我们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变的越来越令人不安。民营企业承担全国67%的就业机会和将近7成的财政贡献,但社会资金却有70%投向国有企业,况且民间资本能合法流入企业被企业所用的途径至今还没有现实可行的政策,就算前几年出台的小额贷款公司政策,也因为不能吸收存款和得不到与银行同等的政策支持显得功能苍白,产业要升级、民企要扶持还仅停留在口号阶段。长此以往只会让更多的民营企业家受体制的委屈而迷失创业激情!人们也不得不因环境保护制度的缺失或执法力不够而每天戴口罩出行。
作为金字塔的顶层决策者和法规的制定者,我们应当从本质的角度思考表象与核心的原因,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把目的为发展企业的企业家因“不当融资”而关起来,他们不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社会不稳定的本质是缺少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制度环境。30年过去了!对功与过,得与失的思考!不仅只停留在文件的层面,负责任的媒体更应该客观的报道、评论,引导受众们如何正确的看清社会需要补充的问题。企业家们需要公平、自由、创新的商业环境,市民们更期盼有一个绿色的环境和不用戴口罩的早晨。。。这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表象背后的本质!!!
作者---客观看世界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就如同一个车轮,轮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轮辐就是这十几个因素,轮辐的外围构成...
这是一支煤海劲旅,在世纪腾飞路上,他们万里扬帆、风雨兼程;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这支丹心相映、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