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技专利>> 专利报道>> 正文

企业家如何看待专利

中国企业报道  2013-03-14 17:29:57 阅读:
核心提示:橡胶巨子、著名的企业家史道夫曾这样评价过专利:专利是吓唬人的“土包子”,审查专利的都是些外行。仔细琢磨他的狂言,他所说的“外行”,是从企业家的角度评价作为技术信息专家的审查员缺乏商业化运作的市场知识,故在他这个企业家眼里,审查员属于“外行”。因为,技术能否被普及应用,毕竟还是市场说了算。

  橡胶巨子、著名的企业家史道夫曾这样评价过专利:专利是吓唬人的“土包子”,审查专利的都是些外行。仔细琢磨他的狂言,他所说的“外行”,是从企业家的角度评价作为技术信息专家的审查员缺乏商业化运作的市场知识,故在他这个企业家眼里,审查员属于“外行”。因为,技术能否被普及应用,毕竟还是市场说了算。

  据《科技日报》报道,成都市的技术专家历经“过五关斩六将”所筛选出的70件专利技术,在挂牌交易4个多月之后无一成交……这种“叫好不叫座”的现象,不能不发人深省。

  笔者发现,技术包括专利技术难以进入市场的深层次原因有两种:一是有的专利技术含量低,特别是作为技术产品的专利远不成熟,难以吸引投资。这是由专利的特性所决定的——它不是已经产生效益的技术,故被称为“纸上谈兵”。因此,对专利技术的投资属于风险投资,是要有赔钱的心理准备的;但若有一两项成功,就会达到“赢家通吃”的局面,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中,一个主意就有可能带来巨变。可以说,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不是做不到第一就没多大戏。这种独家垄断的现象,集中地体现了专利商业化运作的特性。二是,有的专利虽然技术含量高,但在推出之际却非市场所能接受,显示出专利技术产品的超前性。磁悬浮列车的商业化就很说明问题。

  设计第一辆磁悬浮列车的是法国人巴切里特,1912年,他就此获得了美国专利,但直到1946年他以83岁高龄去世时,磁悬浮列车也未成功问世。究其原因,是巴切里特的发明超出现实太多。由于当时缺乏电力,故磁悬浮列车连小型的邮政车厢都不能带动。直至1969年,布鲁克海文研究所的更加完善的磁悬浮列车获得了专利,才开创了当代磁悬浮列车的建设时代。磁悬浮列车专利的运营过程表明,具有超前性的发明创造很难立竿见影。

  应当承认,先行者们的这种不为社会所承认的“悲剧”是历史和实践的证明和总结。而且,由于主客观转化条件的因素,相当多的是无从改变的历史与现实,需要人们客观地对待。升华来讲,技术与商业的重大区别在于,前者是以社会进步为动力,既反映人的需要,又体现精神价值;而后者则是以赢利为目的,主观上要实现利润而在客观上要满足社会需求,更多的是物质利益。这就导致硅芯片与土豆片在市场上并驾齐驱,诞生了“小发明换大利润”的成功范例,以致美国总统布什的经济顾问波什金都强调,不管是硅芯片还是土豆片,只要能赚钱就都是好片。

  由此可见,一件专利从发明到商业运作成功,必须经过这样三个过程:即代表发明人的专利申请人的“初审”、代表中等专业技术人员的专利审查员的“再审”、代表广大消费者利益的企业家的“终审”。初审是就其发明能否进行保密做出判断,而再审则是就发明的技术性成功进行预测,至于说到终审,那是对专利抉择的最高阶段,是对发明能否带来经济效益给予决策,堪称政治家与经济学家的关系。

  因为政治家在考虑一个经济政策时往往不仅考虑这个政策将会带来的经济结果,而且还考虑到它的社会目标。这要求经济学家学会寻找次优的经济政策,而不是死抱着最优目标不放。从此意义上说,技术专家包括审查专利的技术信息专家属于经济学家,而企业家则归属于政治家。因此,技术专家应当学会寻找次优的技术方案,而不是死抱着最优目标不放。毕竟专利是以创新的面目出现,借助技术实现终极的经济目的,而这最终的、最后的经济检验则是由企业家把关和负责的。他们眼中的专利一定与技术专家心目中的专利迥然不同。

更多专题
解读龙矿崛起之谜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就如同一个车轮,轮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轮辐就是这十几个因素,轮辐的外围构成...

煤海劲旅勇创新 丹心所系创辉煌

这是一支煤海劲旅,在世纪腾飞路上,他们万里扬帆、风雨兼程;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这支丹心相映、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