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联盟热点>> 正文

依靠市场调节实现东北振兴

中国企业报道  2013-03-01 21:51:48 阅读:

  近期,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作已经进入了具体实施阶段。随着首批总投资额610亿元的100个项目注入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话题引起了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从专家、学者到普通百姓,无数人为东北的振兴献计献策。于是,“振兴东北”的话题在众多媒体的簇拥下形成了一个振兴计策的“汪洋”。而如果您留意,会发现这“汪洋”仍被一股决定性的力量驱使着,因而免于“死寂”。这力量就是经济活动中那只无形的手——市场经济。

  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提出,振兴东北的关键不在于“开发”而在于“转型”。他认为,振兴东北与西部开发在发展模式上有重要的不同,如果说西部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开发”的话,那么,东北振兴的关键在于“转型”。 东北地区“转型”、“转轨”的特殊之处在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原有计划体制统治时间最长、贯彻最为彻底的地区。东北最早进入计划经济,最晚退出计划经济,受计划经济影响最深,计划经济时代的东西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在一些区域内,企业一方面受到旧体制的严重束缚;另一方面至今对旧体制存有深深的依赖。经济发展既受害于旧体制,又受惠于旧体制。职工与社会心理上迫切向往改革,又对旧体制颇多怀念,相当多的干部、职工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怀有担心和恐惧,对竞争的压力思想准备不足。这种状况构成了东北老工业基地体制转轨的重要障碍。

  郑杭生的这段论述可谓一针见血,东北何尝不想像东南沿海地区一样快速发展,东北人何尝不愿意向广东人一样扬眉吐气。然而,东北要想走出计划经济的阴影,破除旧的观念、旧的体制的束缚首当其冲。

  吉林大学国有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徐传湛认为,加快市场化改革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根本出路。他说,东北问题的症结在于制度的缺陷和改革速度的缓慢,应运用市场化的机制,让各种市场资源充分流动。抓住了市场化机制的改革与体制的创新,就是抓住了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牛鼻子”。

  辽宁省副省长鲁昕在同企业家座谈中讲到,东北的振兴不同于沿海地区的发展,辽宁的振兴也不能照搬温州的模式,这是由东北特殊的产业结构状况决定的。重工业基地、大型国企的属性不能改变,完全市场化的资源调配是不可能的,还要有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因此,东北的振兴要走出一条新路子。

  东北的现有自然条件与资源禀赋,理应比西部地区的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和现实基础,发展速度也该比西部快出许多。东北要重新振兴,继续走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也没有疑义。问题在于,在市场经济的约束条件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下,东北的新工业化之路如何走?这其中政府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吉林大学国际经济系副主任李晓教授说,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以大量个体经济、民营经济发展为动力的南方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发育、发展的过程,这正是南方沿海地区富有“创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东北经济缺少的恰是这种创业背景。

  李晓认为,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不能没有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时期。但是,政府的调控也应该是适度的。他建议政府首先要实行“政府退出”,给各种市场主体以经营自由,通过激发其活力和创业热情,增加社会财富,进而创造出更多的税收。其次,政府要创造公正、公平的经营环境。市场经济不会在法律的独立性和公正原则遭到破坏的情况下产生或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