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联盟热点>> 正文

争相涌入 汽车市场过热了吗

中国企业报道  2013-03-01 21:51:13 阅读:

  【编者按】自去年开始,中国汽车市场就一路高歌,火爆异常,使得各汽车厂商最终赚了个盆满钵满。而较之汽车企业高达20%以上的利润率,其它行业、特别是中国家电行业7%左右的平均毛利润则油水少了许多,那些手握巨资的行业寡头们将目光投向汽车业是再自然不过的事。问题是这么多的资本一下子涌进来分抢这块蛋糕,这蛋糕够吃吗?随着国内消费者消费心理的日益成熟和汽车品种的日趋丰富,汽车市场必然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即一方面有市无车,一方面有车无市,而眼下这种不分车型总有市场的车市火爆局面又会持续多久呢?由此看来,那些动辄就是几亿、几十亿元的投资中暗藏杀机。有专家提醒,大量资本的进入尽管对提升中国汽车行业整体水平有利,但对于那些投资企业本身而言,则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因此这些投资者在进入前要慎之又慎。

  11月中旬,汽车业又一个爆炸性新闻从全球最大的汽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传出——著名的豪华车品牌凯迪拉克将在中国本地生产。这是继宝马、奔驰落户中国之后,世界上又一高档汽车品牌驻扎中国。三大汽车品牌一年多内齐聚中国,不得不令人叹服中国市场的号召力。而此时,国内的资本也在从四面八方涌入汽车业——春兰、扬子、新飞、美的等一些知名家电企业进军汽车业早已被人熟知;国内烟草大王红塔涉足汽车领域也已成为旧闻;而今,市场上又传来中国白酒业巨头五粮液宣布挺进汽车业的消息,据悉,目前五粮液下属的普什公司已经接到了重庆长安及日本汽车生产商的1000万元模具订单,而且一个斥资1.5亿元、占地400亩的“五粮液汽车城”已经立项并正在选址。

  各路资本齐聚中国汽车业,无疑是受了市场的驱使。

  市场巨大但有产能放空之虞

  今年以来,汽车市场显示出尤胜于去年的巨大潜力,国外汽车巨头追加对华投资,扩大产能、再建汽车厂,国外分析机构对中国汽车市场的预计也是一片乐观。目前,中国是全球为数不多的、持续增长的汽车市场。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的数据预测,今年汽车产销突破400万辆几乎已成定局。中国行业景气分析报告课题组组长王小广在年初时预计,国内长期被压抑的巨大即期消费潜能就达500万辆以上,将大致需要3—4年才能释放完毕,仅凭这一因素就能使国内汽车消费在未来3—4年内保持20%—30%的增长率。通用汽车中国执行总裁墨斐也曾作出估计,在未来的10年里,上海通用都不会出口汽车,因为中国正处于国内市场阶段。

  正鉴于此,2003年几乎所有主要轿车厂家都大幅度提高了排产计划。大众汽车集团在未来5年之内,对华合资企业的投资额将达到60亿欧元,把在华的产量从目前的80万辆提高到160万辆;福特追加投资10亿美元用于扩大在中国的生产和新建一个轿车厂;通用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瓦格纳宣布大幅提高中国合资厂产能,到2006年初,通用在中国的产能将超过年产63万辆。汽车制造商普遍认为,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销售市场,但接下来产能的过剩将直接导致竞争的激烈程度。而此时那些新的进入者、包括重金在握的家电企业,要想与三大集团和有着国际背景的合资企业争夺市场,就不会是一件轻松的事。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毕马威管理咨询公司KPMG预计,到2005年,中国轿车年产能可达490万辆,而市场上估计只能卖出260万辆,产能将超过销售额的一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最近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各种类型的车加在一起的生产能力到2007年有可能达到1400万辆,而届时的汽车销量可能只有700万辆。如果中国造的汽车无法大量出口到其他国家,生产出的大部分汽车可能将难以找到买主。事实上,早在今年4月份,华尔街著名投资银行高盛中国就对高速冲刺的中国汽车制造企业发出预警:“在未来3至5年,中国新增汽车投资将超过千亿元人民币,汽车产能过剩率将达至少80%以上。”

  以今年的市场走势来看,毕马威的预测未免有些悲观,但产能放空之虞的确令人担忧。

  今年以来,全国有23个省都在大干快上汽车项目,汽车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在全国123家汽车生产厂中,去年产量超过50万辆的只有两家;超过10万辆的企业也仅有8家;产量不足1万辆的企业多达95家。而从国际汽车产业发展来看,生产能力在100万辆以下的汽车企业几乎不能单独存在;200万辆规模的企业也时刻面临重组的局面。特别是在2005年我国取消进口许可证和进口配额限制之后,国内市场将和国际汽车市场融为一体。因此,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生产能力扩张存在巨大风险,相当一部分企业必然被淘汰。

  有专家表示,汽车业的利润在目前来说虽然比较高,驱使更多的竞争者参与进来,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利润空间也在不断被压榨,市场成熟后,利润也就会趋向平均化。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我国汽车产业的整合和重组必将加速,靠整合其他汽车厂后进入汽车行业的外行业企业,也同时面临着被吃掉的危险。

  中国汽车步入过剩的边缘?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显示,今年1至10月我国累计生产汽车356.10万辆,销售汽车347.88万辆,产量与销量的差值为8.22万辆,与去年全年产销差0.31万辆相比,这个被业界公认为衡量我国汽车生产是否过剩的数字在10个月间增长了25倍之多。库存增加、产能放空,中国汽车真的步入过剩的边缘了吗?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应对汽车的库存量和厂家的生产能力两个概念进行明确。”中国汽车工业咨询研究所首席分析师贾新光说,库存是有形的,产能是隐性的。实际上,产能并非厂家的实际生产数量,一个产能为40万辆的汽车制造企业,其汽车产量是根据汽车销售情况和市场预期等因素综合得出的。

  他的话得到汽车厂家的证实。某汽车厂公关部负责人表示,产能是汽车厂家根据实际销售情况、市场变化、公司管理水平等因素而规划的生产能力,数量是相对固定的。

  他说,厂家进行生产时,每个月的排产计划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上月的销量、长年的计划分解量,而后者变动频繁。如厂家年产计划为10万辆,每个月的计划并不是简单的10/12万辆,其中要考虑车市的波动性,5至8月属销量高峰期,排产量就可能多些,1至2月属市场低谷,排产量会相应少些。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信息部朱一平认为,从生产环节看,9月份全国汽车库存量还不到一个月的汽车生产量,一般来讲,只要把库存量控制在一个半月内的汽车生产数量都“纯属正常”。从流通环节看,当流通量渐趋饱和时,而生产量仍在不断增加,就应当引起汽车制造商的注意。

  尽管中国的汽车市场仍未饱和,尽管汽车企业的库存总量仍处于合理范围,但若将这种合理的库存总量分布到不同车型和不同规模的企业时,我们就会发现市场的不均衡:一边是对雅阁、凯越、M6的排队等候和加价购买,一边却又是一再降价还门庭冷落的景象。

  由此看来,当前我国汽车企业的生产集中度已相当明显。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今年1至10月,一汽、东风、上汽三大汽车集团累计生产汽车182.08万辆,占全国汽车总产量的51.13%;累计销售汽车175.77万辆,占全国汽车总销量的50.53%。尤其在轿车领域,三大集团更是占据了全国轿车产销七成以上的份额。而名列我国汽车生产前15位的企业,其产销总量更是占据了全国九成以上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有上百家汽车生产企业在剩下不到10%的市场中存活。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飞认为,当前的产量过剩只是阶段性的产物,中国汽车业正处于调整时期,处于结构性变化、所有制变化和地域性调整的过渡时期。产能是否过剩,不能简单地从汽车市场总量来看,还要考察私人消费需求是否过剩、有竞争力的企业是否产能过剩、受欢迎的车型是否过剩,从这个角度而言,即使出现了产量过剩,也会有利于优胜劣汰。真正充分竞争的市场,产量绝不会像计划经济时代一样完全等于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卖方时代才能销大于产,买方时代就是要产略多于销,使其选择范围大大拓宽。

  “但目前盛行的汽车制造商盲目跟风,不断扩大其生产能力之势应当引起人们的警觉。”另有业内人士表示。

  家电插手汽车留下后遗症?

  在中国汽车产能过剩与否的争执下,家电等外围资本的进入,不知道是福还是祸?

  春兰是第一个迈进汽车业的家电企业,几年前就开始涉足摩托车和重型卡车制造,虽然其重型车已跻身卡车行业第七名,但是市场份额却只有可怜的2%,不及行业老大——一汽的1/19。“汽车市场蛮严峻的,竞争激烈,我们就是吃大企业剩下的市场份额。”面对记者的提问,春兰汽车人士讲出了这样的话。

  曾几何时,“忽如一夜春风来”,中国家电巨头们达成共识般地纷纷大举挺进汽车市场,造车一时成为中国家电行业里的一种时尚。据了解,目前已进入或正准备进入汽车行业的家电企业除了江苏春兰,还有宁波波导、广东美的、河南新飞、宁波奥克斯、深圳比亚迪等数十家知名企业。他们之中有的已有车型问世、有的正在积极筹划之中,这些企业大多通过并购方式进入汽车生产领域,并购总金额逾百亿元。专家指出,经过彩电、空调等价格大战的洗礼后,中国家电行业已进入微利时代。已在家电市场站稳脚跟并积累了雄厚资本的国内大鳄纷纷寻找新的“奶酪”,而如日中天的汽车业,逐渐进入了家电商的视野。

  但成功踏入汽车行业并不代表就能在汽车业获得成功。相对家电制造业来说,汽车制造业科技含量更高、产品结构更复杂。在一般消费者看来,他们宁可相信好的汽车制造商能造出好的家电,却未必相信好的家电制造商能造出好的汽车。因此,最知名的家电品牌未必能成为知名的汽车品牌。汽车生产需要成熟的技术,对于没有历史背景的产品,想要被市场认可需要的不仅是时间和勇气,还有技术、服务、管理上的实力。家电企业需要在短期内懂得如何生产出性价比高的汽车、又如何把性价比高的汽车卖出去,这是一个最现实的问题。

  此外,专家表示,汽车市场经过多次降价,其产品的利润空间也正在逐步下降。投资汽车业是否能够如预期所想地那般“大赚一把”还应进行充分的市场分析,否则投入的几个亿、几十个亿都可能打水漂。更有专业人士认为,汽车业很可能重走当年中国家电业走过的道路,那就是从一个比较分散的行业群体开始,产能大幅增加继而导致价格战,最终通过市场竞争走向整合与集中。家电企业选择在这么一个山雨欲来的时刻加入汽车业,应该说是有一定风险的。

  但来自市场不同的声音认为,汽车市场是一个新兴的领域,还不是很成熟。在进行产品整合、价格整合等一系列需要市场化运作中,有着丰富经验的家电企业可能会更准确地把握市场脉搏。经过多年的磨炼,家电业在品牌、营销、渠道等方面都要比汽车业成熟得多,这正是目前汽车业最需要的。实际上家电业和汽车业之间有很多共同的地方,比如两者都是制造型行业、都是规模化生产的行业,从而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相通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家电业进入汽车业也是一种扬长避短和优势互补,有望给国内汽车产业带来新的血液,加速这个产业的变革。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公司总工程师赵岩表示,每一个产业的发展都需要投资,只有投资才能带来技术的创新、产品的升级,从汽车行业角度讲,吸引更多的投资对汽车工业的发展是件有利的事情。眼下,盘活原有的资产、整合经营不好的汽车厂、鼓励企业引进资金做强做大是我国汽车企业发展迫在眉睫的事情。家电企业大举进军汽车业,带来了大量的资金,这样可以大大加速我国汽车业的整合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