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对实战训练,我有一个想法,在MBA入学一年后,分组开办虚拟公司,把自己所学到的管理学、所涉及到的战略、营销、组织、财务等理论在自己的公司中实践,同时对自己公司所处行业、竞争对手做一个详尽的调查,这样不仅有利于理论的学习,还能使MBA在毕业后能更好的面对现实的挑战。”
第二次从校园又踏入社会,王冠琳衣着举止还隐隐带着学生气,一身休闲夏装、一副无框眼镜、一脸随和、一派儒雅。
谈话很快进入正题。王冠琳告诉我,在读MBA以前他在一家国企搞科研,想趁年轻提高自己的素质,所以就选择报考了人大的MBA。也许科研工作的潜心细究不太适合他的个性吧,谈话之中我理解了他对提高素质的认识。
“两年MBA的学习生活让我收获很大。”王冠琳这样开始对这段生活的评价,“MBA教育给了我一种思维模式、一种视野,改变了我很多观念,给了我一个看问题的高度,看到了问题马上就会想办法解决。而且和其他MBA在一起学习,可以相互提升。读和没读很不一样。”
他说,读MBA和读普通的研究生也不一样,比如金融的研究生也许对金融很精通,如果和MBA同做低层的管理,也许看不出差别,但是越往高处做,差别就越明显。涉及到资源配置、人力资源分配等等,MBA的优势就更明显了。
“就像我曾工作过的一家公司,老板是业务员出身,非常能干,公司效益很好,但是从长期看,这家公司的管理存在着很大缺陷,会影响以后的持续发展。虽然我向老板提出了建议,但是由于思维模式和观念上的差距,他没有采纳。我觉得这主要是由于我们所受教育模式、看问题的层面不同,因而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吧。MBA教人往前看、往远看的意识,教人一种与持不同意见的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和胸怀。这些问题要放在以前,我可能连感觉到它们存在都不容易。”
MBA是不是一出去就要当经理、主管,不然就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呢?王冠琳觉得大可不必对MBA期望太高。“职位的高低不仅仅决定于一个人的能力,还决定于你对工作的真诚和热情。实际中国的市场很缺MBA这种专业管理人才,企业家的管理理念也在发生很大的转变,他们正逐渐意识到专业管理的重要性。”
王冠琳认为,中国现在的MBA教育还不可能把每一个MBA都培养成合格的职业经理人。现行的MBA招生和教学把原本的精英教育降格了。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学校都可以招MBA,硬件软件良莠不齐。就算是条件好的一些大学,一个MBA班60多人,很难保证所有的学生都有好的学习效果,受到有效的指导。当然,这也有它的好处,就是提高了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彼此学习。
“我觉得MBA还缺乏实战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不够。”王冠琳有些无奈地说。现行的MBA案例教学有些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启发学员去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仅仅是对自己所学理论的一种反应,并不能真正地解决现实问题,这样使学校培养出来的MBA和市场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针对实战训练,我有一个想法,”王冠琳神采奕奕地说,“在MBA入学一年后,分组开办虚拟公司,把自己所学到的管理学、所涉及到的战略、营销、组织、财务等理论在自己的公司中实践,同时对自己公司所处行业、竞争对手做一个详尽的调查,这样不仅有利于理论的学习,还能使MBA在毕业后能更好地面对现实的挑战。”
“管理无定理,实战训练必不可少。以前在上学的时候,也做了一些项目。但是做的时间不长,对一个公司了解不够深。往往在还没有深入全面了解一个行业、了解公司的竞争对手和公司自身状况的情况下,就给公司出解决方案,只是将学校学的理论生搬硬套来,又缺乏导师的指导,感觉没什么提高。但是办虚拟公司就不同了,毕竟是自己的公司,既能摸透一个行业的情况,又能得到实际训练,还有助于学习理论。”
就读期间能做项目,是许多MBA都期待的事,毕竟实干的机会并不多,特别是院校扩招后,满意就业成了MBA在读生的一块心病。企业更需要那些熟悉行业并尽快适应的人才。对此王冠琳感触颇多。
王冠琳说:“现在我选择了保险行业,就打算踏踏实实地干下去,先积累经验,再结合理论扩展思维,最后再来定自己的位置,这样当CEO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毕业后能在喜欢的行业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能平和看待自己的位置,不失为成熟之举。这句简单概括的话,将来会包含多大的分量,每个MBA都会为之充实不同的内容。只有走下去才会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