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联盟热点>> 正文

案例教学发展趋向本土化

中国企业报道  2013-03-01 21:15:27 阅读:

  任何一门学科的引进,随着本土化的发展,都会逐步实现与本地环境的对接。MBA教育在中国的发展超过了10年,又以服务于本土企业为宗旨,在案例教学上,应当由以外国案例为主,逐步跨越到以自编为主的阶段上来。

  在相继引入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企业实习等多种途径的同时,还MBA案例教学以工具性知识本来面目的呼声,随着市场对MBA人才操盘能力的提高而越来越高。

  绝大多数院校在开展MBA教学时,都把案例教学法作为主要教学方式之一。案例教学最早源于哈佛商学院,我国在引进MBA教育模式的时候,也把这一教学方式带入了中国课堂。

  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领会案例的内涵,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调动学生讨论问题的积极性,深度挖掘案例的实用性。学生由于个人经验积累和能力转化存在差异,因而对案例的吸收程度也不同。案例的内容将企业实务介绍给学生,使其了解不同行业的经营环境,根据企业的经营,了解管理知识与技术的应用,体验理论的实践含义。

  案例教学之所以在MBA教育中受到推崇,在于其仿真性、模拟的企业环境能较全面地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分角色小组讨论、报告作业、课后心得报告等互动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他们在管理实践中善于倾听和说明的能力,通过人际沟通处理出现的分歧,培养团队意识。

  任何一门学科的引进,随着本土化的发展,会逐步实现与本地环境的对接。MBA教育在中国发展超过了10年,又以服务于本土企业为宗旨,在案例教学上,应由以外国案例为主,跨越到以自编为主的阶段上来。

  大连理工大学案例库现有案例数超过1000个,其中自编案例超过800个,在全国院校中高居榜首,其自编案例数位居第二的院校超过数百个以上。

  无论是综合性还是以工科为主或财经类的大学,MBA的核心课程如会计学、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使用本土案例的比例接近或超过了90%。这说明我们的案例教学并没有过分依赖国外案例。但采访中许多MBA学员的反映是案例老化、与实际应用相脱离。

  这一矛盾因何而生?透过数字,从打造和传授这一工具性知识的入口看,一是已有的本土案例质量不高,缺少第一手材料的收集和深入企业实践,编写出的分量较大的综合性案例更少;二是讲授者本身对引进的国外案例内涵把握不够,不能与本土企业行为有效联系。案例教学让学生处在决策者的地位,承担决策人的责任,提出目标和决策准则,找出各种可行方案,做出判断、决策和制定实施方案。教师关注学生识别、整理信息的过程并对讨论做引导,比要求学生进行讨论总结更重要。

  上世纪80年代初,大连理工大学就在管理学科的教学中引进美式案例教学法。1987年首建国内高校第一个管理案例库。这个案例库现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管理最规范的管理案例库。目前库内中文案例已达到900多种。但这一丰富的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国内院校在MBA的核心授课中,自编案例的使用占使用案例总数不到一半。案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共享机制不健全,成为自编案例推广的障碍之一。不同学校鼓励案例教学和案例建设的政策强度差异,是自编案例发展不平衡的另一重要因素。

  长江商学院副院长陈宏认为,中国管理教育的初级阶段是洋为中用。随着市场经济更加成熟,简单翻译教材已不适应需求,编写切合中国经济实际的研究材料是当务之急。

  案例教学不是简单举例,而是一个将实践经验总结出来进行分析、思考、批评和借鉴,再回到实践的过程。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主管MBA项目的负责人汪涛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认为,老一代教员的特点是有过长期扎根企业基层的实践经验,相比较而言,中青年教师在教学中最大的压力就是实战经验不足、底气不足,他们应自觉与企业保持联系,不但及时改善案例老化、不适应之处,保证授课内容鲜活性,同时反馈给学员最新的企业动态,以减少学生毕业后就业的陌生感和对企业环境的不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