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曾被媒体预测为中国保险行业的“上市年”,然而,事实情况却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在整个年度中,没有一家保险公司上市。在前不久,中国保监会官员透露,到目前为止,已有6家保险公司向保监会提出上市申请,其中几家已进入上市辅导期。中国人保和中国人寿正在做海外上市的准备,保监会已对新华保险公司和大众保险公司的上市出具监管意见书,拟上市的保险公司将按有关规定向证券监管部门提出申请,争取规范上市。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及其他相关机构负责人也都曾在不同场合表示:保监会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规范上市,并希望在保险公司上市问题上能有零的突破。无论如何,中国在保险公司上市的道路上已经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上市计划有望年内实现
记者在采访保监会官员时了解到,按照原先的计划安排,保险公司上市有望在年内实现。但是由于情况发生了变化,因此,具体时间表尚待安排。该官员强调指出,做好上市工作并不容易,因此,必须做好应付各种问题发生的充分准备。虽然目前出现了许多新的突发性因素,如“非典”疫情等,但是,他相信,保险公司一定能够克服这些困难。
该官员还分析指出,即使现在能让保险公司上市,也不一定会发生跟风的情况。因为,一旦上市不成功的话,负面影响太大。现在保险公司对上市问题都持审慎态度,头脑比较清楚,对上市问题的研究也更为深入。
运作保险公司上市的工作已然进入第三个年头,对于中国的保险业而言,可谓已经进入倒计时。尽管前途依旧曲折坎坷,上市计划仍有望在年内实现,因此,对于保险业来说,必须作好最后的冲刺。
资产管理悬念重重
在对待保险业上市问题上,中国人保和监管部门显然有意保持低调,不过,仍有媒体在想方设法地捕捉相关信息。今年5月,中国保监会通过其官方网站公布了近百条行政审批事项,其中一项是关于“设立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信息。不管是作为保险资金入市在即的信号,还是保险公司上市的前奏,总之,首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设立都会使保险资金与资本市场的接触更为紧密。
根据记者了解,设立资产管理公司是人保进行股份制改造的一项内容。此前,人保的高层人士就曾透露,新获批的资产管理公司将隶属于改制后的人保控股公司,并为计划今年7月香港上市的股份制公司管理资产。
按照现有的资金运用渠道,即将成立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尚难担当所管理资产的保值增值的重任。一位曾经参与保险公司股改的专家认为,为解决上述问题,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有可能采取的资金运作模式包括:按照现有的投资渠道投资国债、企业债券、金融债、证券投资基金等;组建并管理运作保险投资基金。他说,“保险公司正在积极争取组建保险投资基金,有可能很快就会实现”。
记者了解到,将在中国人寿股份有限公司下设立的资产管理公司,其主要工作是负责股份公司的资金管理和运用。中国人寿无疑是想通过设立专门资产管理公司来拓宽保险资金投资范围,通过高收益来填补亏空。同样,新华人寿也向保监会递交了成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申请,准备将目前的资产管理中心升格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资产管理公司。无论如何,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从获准设立到真正成立,仍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许多问题尚处于探索阶段,距离尘埃落定还有一段距离。
效率与风险俱在
有专家警告说,如果对保险公司设立资产管理公司的制度设计不当,则很可能会产生新的风险。对于为保险公司设立的资产管理公司而言,作为保险资金运用的一个主要窗口,身负着“硬性”的盈利要求,如果资产管理公司的利润得不到充分保证,则保险公司承保的利润就会被摊薄,甚至陷入亏损。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基金的运用极容易追求风险资产,甚至可能进入风险投资,或在政策许可的条件下,进入不熟悉的海外投资领域,从而导致资产管理难度的增加。
当然,从积极意义方面看,设立资产管理公司可以比较有效地增强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效率。跻身于当今世界500强的34家股份制保险公司中,有80%以上采取此模式运作保险资金。
对上述观点,监管机构也表示认同。自今年初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宣布“有条件的保险公司可以成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以提高保险资金的运用效率”以来,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受到市场的普遍期待。
保监会财务会计部主任马学平表示,无论如何改革,资金运用渠道总是一个关键性问题。目前,保监会本着“成熟一个推出一个”的原则,根据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保险公司的风险管控能力以及监管机构监管水平的提高,逐步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今后还要推出一些适合保险资金特点的投资渠道。譬如,保险资金投资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直接投资股票市场、境外投资等。但是,投资渠道放开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一个具体的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