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联盟热点>> 正文

百年哈烟:调整走出新生路

中国企业报道  2013-02-06 14:53:25 阅读:

  虽然哈烟不属于重型工业企业,但是,却有着其他老国企所具有的许多共性,不仅如此,它同时还是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的重头企业。

  历史沧桑 造就哈烟

  2003年9月16日清晨,记者走进哈烟厂的办公大楼。在与工作人员交谈的过程中记者了解到,哈烟始建于1902年,当时叫做哈尔滨卷烟厂,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卷烟工业建厂最早的企业之一。百年风雨、百年沧桑,造就了哈烟这家老企业,使之成为今天中国卷烟工业中一个大型现代化企业,也是黑龙江省卷烟工业的龙头骨干。

  采访中,哈烟厂党委工作部部长曲礼介绍道,改革开放以来,哈烟始终是哈尔滨市的税源大户和财政支柱。从建国至今,哈烟已经累计上缴国家税金高达70多亿元,为国家和哈尔滨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行业内外部的竞争明显加剧,对于哈烟而言,形势变得格外严峻。面对这样的环境和氛围,哈烟厂从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抓起,推行以人事、劳动和分配为代表的三项制度改革,实施名牌产品发展战略。在企业内部实行干部竞争上岗制度,每个领导干部都必须做到能上能下,借此打破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理顺了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以适应市场经济的新要求。

  据曲礼介绍,从今年7月开始,哈烟开始托管省内的绥化、海林和穆棱三家烟厂,志在形成拳头企业,实现合并重组。现今的哈烟厂,在全国烟草行业组织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与挑战。所谓机遇就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可以迅速发展壮大,在全国卷烟工业中占有一席之地;所谓挑战就是,如果得不到包括政府在内的各方帮扶,就将承担被兼并乃至失去生产据点的危险。

  帮扶哈烟 机遇难求

  哈烟厂办公室主任吕德勋向记者介绍说,最近几年以来,哈烟厂在国家局和省局的正确领导下,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哈尔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扶持下,以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狠抓基础,稳中求进”和“规范、改革、创新”的行业指导方针和工作重点,全面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的发展呈现出良好势头。在2002年一年中,企业就取得了10项突破,创出了历史最好水平。

  吕德勋坦言,虽然企业自身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无论是从国内经济国际化、国际市场一体化的高度看,还是从行业发展规模化、市场体系开放化的角度看,哈烟厂都还是处于弱势地位。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滞后”和“两个包袱”的特点上。“三个滞后”之一即观念机制的滞后。受旧有思想的影响,企业职工观念相对滞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仍旧停留在小富即安的思想上,工作缺乏主动性,“等、靠、要”的思想严重,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管理机制相对滞后,不够灵活,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经营思想保守,从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三个滞后”之二即企业技改滞后。卷烟工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设备的科技含量高、自动化水平高、精度要求高、更新换代快,没有先进的设备作支持,很难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哈烟厂由于一系列历史因素,错过了发展机遇,导致了技改滞后,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三个滞后”之三即产品科技含量滞后。由于烟支超重吸阻大、焦油含量高等因素,导致了所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与同档次和同价位的外省烟的竞争力不强,遏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所谓“两个包袱”是指,其一是人员包袱大,在岗职工严重超过国家烟草行业万箱定额标准;其二是库存原辅材料包袱大,由于厂里一些产品已不再适应市场的需求,停产后导致了大量原辅材料积压,占用资金缺口过大,这些不利因素间接影响了企业的长足发展。

  天时地利 多方支持

  记者了解到,今年年初,深化我国烟草行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趋势已经进一步明朗化,2003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报告中强调指出,要把通过理顺产权关系,改革工商管理体制,实行工商管理分开,建立对所有卷烟工业企业都能体现平等竞争的全国统一、分级管理的卷烟销售网络体系,作为烟草行业改革的突破口,并且提出要大力推进卷烟工业企业战略性调整,真正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具体讲就是要:下决心关掉十万箱以下的92家烟厂;大力推进10—30万箱中型企业的联合、兼并和重组;鼓励30万箱以上企业实行联合和快速发展,关小并弱、扶大扶强优势企业,把资源向优势企业配置。

  记者在哈烟厂提供的文字资料上发现,目前哈烟厂的年生产量总共是30多万箱。针对行业现状,黑龙江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党组审时度势,从前年开始就从战略高度提出了“举全省之力扶持哈烟厂,迅速做大、做强”的决策,从而确立了工业在全省行业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哈烟厂在工业中的龙头地位。两年来,围绕这一战略,省局(公司)党组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特别是2003年,在充分调研和广泛论证的基础上,做出了哈烟厂先托管省内其他三家烟厂,最后合并为一家烟厂的决定。吕德勋介绍,托管工作在7月1日正式运行,据他预测,哈烟厂将会形成年产71万箱产量、资产总额达50亿元左右、具备国内一流企业地位、利税总额达到30亿元以上水平的大型企业,比现在翻六至七倍。距离这一宏伟目标实现的时间并不遥远,如果进展顺利,也就是在二三年之间,到那时,哈烟对推动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地方税收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

  吕德勋对哈烟厂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他说,由于烟草的资本回报率高,属于在政策保护下的垄断经营行业,具有投资小、见效快、收益高的特点,只要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多给哈烟厂一些优惠政策,他们就一定会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做大做强自己,为哈尔滨市地方财政平稳增长贡献出力量。因此由政府在关键时候采取一些实质性建设措施帮助一下哈烟厂,是一个既经济可行又具有战略眼光的举措。

  统筹兼顾 移地搬迁

  据了解,目前全国共有卷烟工业123家,一部分企业抓住机遇,突飞猛进,取得了超常规发展。例如,上海、红塔、长沙等强势企业利用它们的既得优势,加大品牌和资本扩张力度,正朝着国际一流水平进军。曲礼介绍,由于烟草行业的特殊性,无论是在任何地方,都处于财政支柱地位,并会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一些地方出台了一系列财政、资金和技改政策等方面优惠措施,鼓励、扶持企业做大做强,有的地方政府还负责全部土建、设备的用款,并提供一系列的低息贷款,有些企业实施了易地改造后,更新了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先进设备,这些企业迅速做大做强起来,在市场上牢牢站稳了脚跟,同时又以比以前多数十倍的税金回报政府,形成了良性循环的资金纽带,这些企业在三四年前和哈烟厂还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究其根源主要是地方政府大力帮扶的结果。

  曲礼认为,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未来发展趋势上看,工业企业离开城市中心、移地搬迁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所以,哈烟厂的移地搬迁也是顺理成章的事,而且时间也比较紧迫。从多方考虑,哈烟厂希望市政府能在机场路开发区附近无偿划拨30万平方米土地作为搬迁扩建的厂址,这样既可以满足企业今后4家卷烟厂合并成一家卷烟厂的长远发展,又减少了工业对城市的污染,同时也解决了企业现有的占地紧张问题。因此,从哈尔滨市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帮扶哈烟厂实施易地改造是必然的,也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虽然哈烟已经基本摆脱了困境,但是,哈烟人却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曲礼最后说,体制调整、结构调整的任务仍十分艰巨,许多深层次的矛盾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时代在不断前进,市场也在不断变化,作为黑龙江省烟草行业的强势企业,哈烟厂肩上的担子还很重。但是,目前老工业企业都存在着很多历史遗留问题,他建议,政府应该将有限的政策及资金注入到有活力的企业中,形象的比喻就是“激活休克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