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联盟热点>> 正文

中国经济出人意料的好

中国企业报道  2013-02-06 14:53:09 阅读:
核心提示:  日前,世界银行发布中国经济半年报称,“尽管受到‘非典’和世界贸易增长相对缓慢的影响,2003年上半年中国的经济情况却出人意料的好,上半年中国的GDP还是以8.2%(同比)的速度增长。”

  日前,世界银行发布中国经济半年报称,“尽管受到‘非典’和世界贸易增长相对缓慢的影响,2003年上半年中国的经济情况却出人意料的好,上半年中国的GDP还是以8.2%(同比)的速度增长。”

  工业产出保持增长

  产出增长率从第1季度的9.9%下降为第2季度的6.7%。官方预测分析认为2003年全年的增长率将为8%左右。主要是第2季度“非典”的爆发对中国及亚洲地区经济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影响。

  从各行业的产出情况看,因为服务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买卖双方之间的接触,因而成为受“非典”疫病影响最严重的行业。服务业产出增长率从第1季度的7.6%急剧下降到第2季度0.8%的低水平。农业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增长率从3.5%下降为2.3%,世界银行认为这反映出中国的交通运输、配套型生产及服务的下降。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工业行业(特别是重工业)几乎没有受到“非典”的影响,在国内需求(汽车和建材)及国外需求(电子产品)的推动下,工业生产保持了第1季度的增长势头。据估算,工业对上半年GDP增长贡献了5.8个百分点。2003年前7个月,机动车辆的生产增长了33.5%,计算机的生产增长88.5%,原材料和中间投入品的生产也急剧增长,比如合成橡胶(55.4%)、钢铁(35.4%)和铝(26.8%)。

  据统计,上半年中国企业的经营效益有很大改善。到7月末,全部工业企业的利润上升了54%,其中国有企业上升了70%。在39个工业行业中,有38个行业利润出现增长,总利润增长中有60%来自于5个行业,并且和以前一样,石油行业占的比重最大。

  投资高涨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世界银行认为近期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投资高涨及与此相关的信贷扩张所推动的。以名义价值计,2003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总投资增长了31.1%,而在2002年和2001年同期的增长率则为21.5%和15.1%,形成较大的对比。

  “投资的高涨似乎既有市场的原因,也有政策推动原因,应该加以进一步的分析。”世界银行分析指出,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从1997年的33.5%上升到2002年的42.2%,预计在2003年还会进一步上升。无论以什么标准来衡量,这样的水平都是不正常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已经超过了1993年37.7%的峰值水平,而那时正处于大家普遍认为经济过热、增长速度无法持续的时期,并促使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软着陆”的政策措施。尽管在很多工业行业中生产能力的利用率还比较低,但是仍在快速地增加生产能力,而不仅仅是建设新的生产线。比如,考虑到目前及预计今后移动电话销售的增长势头(2000年为3300万台、2003年为13000万台),在移动电话生产方面投资的增长应该是比较合理的。但是诸如水泥、钢铁和铝等行业的扩张似乎风险要大一些,特别是在还存在大量生产能力闲置的情况下。因为考虑到这些因素,有关方面正在就目前中国的投资是否过热以及应该采取哪些合适的政策对策问题进行一场激烈的争论。

  从地方政府的行为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政策推动和市场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从1998年开始中央政府启动了一系列刺激性的宏观经济政策,这为基础设施投资的快速增长创造了条件。比如,尽管中国东部省市占全国固定资产总投资的大部分(比重为72.6%,而且东部省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在2003年上半年又增长了29.2%),但是在中部和西部地区投资增长速度还要快很多,分别达到55.9%和45.6%。世界银行强调说,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是由地方政府推动的,中央政府的推动作用相对很小。在2003年上半年,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总金额只有1848亿元(12.3%),比去年同期下降了7.7%。但地方政府的投资项目总金额高达13224亿元(87.7%),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1.5%。

  银行风险转向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和房地产

  在支持这些投资方面,世界银行认为财政支出发挥了重要作用,银行资金和预算外资金也同样重要。通常,财政预算资金被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加政府征地的价值,促进当地工商业的发展。其余资金则大部分由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来提供。这种投资的资金供应模式在银行系统的贷款情况中清楚地反映出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主要发放给国有企业)从1997年占总资产的40%左右下降为2003年初的20%左右,长期贷款(主要用于基础设施项目)的比重大幅上升(需要指出,利用现有的数据还无法把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从总贷款额中分离出来)。因此,世界银行提醒中国银行系统总的风险敞口正在从国有企业的工业项目转移到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项目(公路、能源和通讯)及相关的房地产开发。再加上以下3个方面的原因:地方保护主义所导致的市场分割及重复建设(比如有29个省已建成了汽车生产厂)、这些投资所依赖现金流的不确定性以及地方政府还本付息及担保义务不断加重,因而繁荣之后出现萧条的可能性比较大。此外,国内银行因为以前对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贷款所导致的不良资产而境况不佳,而这还有可能使其资产状况雪上加霜。

  进出口贸易强劲

  中国的对外经济状况比较好。因为“非典”的影响,旅游收入下降,据估计服务的出口也有所下降。虽然上半年外部经济对总需求的净影响是紧缩性的,但是1—8月份中国商品出口增长仍然强劲,以名义值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32.5%。

  不过,比较而言进口的增长速度更快,达到40.6%。世界银行认为,进口的快速增长是由国内投资的高涨和加入WTO之后贸易自由化进程推动的。在2003年1—7月份期间中国对欧洲的出口增长了49.5%,世界银行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因为人民币相对于欧元汇率的贬值。同时中国对日本和美国的出口仍然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增长率分别为24.6%和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