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是我国商品木材的主要产区之一,吉林森工集团作为行业的主要代表,在新时期的林业发展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家拥有50多年历史的企业,是1994年国家首批57家试点企业集团之一。企业集团现有投资企业23家,总结营面积139.5万公顷,其中林地面积118万公顷、职工13万多人。
集团总公司党委副书记徐福庆介绍说,由于国家加强对天然林的保护,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限制开采,使公司的木材产量逐年减少,由1997年的158.3万立方米调减到2003年的89.3万立方米,减少了69万立方米。
有困难,吉林森工人不是被困难吓住、不是听天由命,而是适应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尽快实现企业的转轨变型。在林产工业这一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天然林保护政策和林区丰富的资源发展替代产业进行资源综合开发。他们广开思路,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山外抓市场,种植人参、灵芝、木耳、天麻等进行山野菜加工、中草药加工,养鹿、养蛙。又先后投资3亿多元建成10万吨的啤酒厂、10万吨的矿泉水厂、50万吨的水泥厂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面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一举措,吉林森工人感到肩上的重任,同时也充满信心。徐福庆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我们如何利用这一契机把企业搞上去?既保护了天然林,发展了加工业,又增加了效益。怎么才能达到这样一个目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徐福庆认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吉林森工来讲要解决好这么几个问题:第一,安排好富余人员。林区还有这个条件安排富余人员,因为林区地域广,可以搞养植和加工业,种植中草药。第二,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加工业,把现有生产的木材深加工、精加工,增加附加值、增加效益。吉林森工在深加工、精加工方面做得还不够,今后要真正把木材深加工、精加工做好,加工成最终产品,面向国内市场,面向国际市场。第三,木材产量不能再减少。徐福庆说,我们的木材产量是经过认真测算的,现有的木材产量低于每年可采资源的生长量,不会影响生态。另外,我们是采取择伐,不是大面积采伐,整个生态林没有被破坏。第四,要改造振兴东北森林工业,发展深加工,国家要给一些必要的投入。“在考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时候,在增加投入的时候,不要忘了森林工业企业。”徐福庆说。
当记者问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首先要做好哪些事时,徐福庆说,各级领导班子首先要转变观念,要千方百计地寻求发展。“我们正在搞发展战略。我们在集团开展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在自主发展的基础上,希望国家给一定的支持,主要是在项目上。”
目前,吉林森工集团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面前已形成了总体发展思路。集团认为,经过几年的改革、调整和加强管理,集团经济总量不断扩充,资产质量不断提高,企业的素质有所增强。但是,目前集团转轨变型的任务仍很艰巨,体制问题尚未彻底解决,结构性矛盾还很突出,社会负担和债务压力还很沉重,发展的路子还不够宽泛。集团正处在“转变与适应,选择与创新”的新阶段。
森工集团上下已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在思想观念上,要转变计划经济惯性形成的安于现状的思想,树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开拓进取意识;转变长期单一木材生产形成的“沟谷观念”和“独木支撑”思想,树立符合集团持续发展要求的规模经营、多元开发意识;转变长期卖方市场形成的“坐商”思想,树立适应买方市场要求的商品竞争意识,实现观念创新,以适应集团转轨变型的要求。
集团将在结构调整上下大力气。木业要由以原木和木材初加工为主向木材深精加工和综合利用转变,选择比较优势,有进有退,突出人造板和复合地板主业,提高原木转化率和深精加工能力,增加终极产品比重,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核心竞争力,占领产业制高点。在做强做大主业的同时,要由单一木业向资源综合开发转变,立足森林资源多样性,依托已经形成的矿泉水、水泥、啤酒、药等骨干产品,依靠市场推动和政策扶持,大力发展非木质产业,培育新的替代产品,最大限度安置富余人员,提高员工收入。发展种植业、养植业、采集业、旅游服务业和小型加工业。通过股份、合伙、个体经营,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采取灵活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和安置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