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举办了一次关于打假的问卷调查,其中70%的受访者认为目前的制假售假行为严重,假货的猖獗可见一斑,90%的受访者表示曾经买到过假冒伪劣产品,90%的受访者认为打假、防假、治假是每个公民的共同责任。
国家质检总局相关负责人指出,为了遏止日益泛滥的假货现象,一方面需要政府继续加强打击力度,提倡企业和消费者的多方参与;另一方面还应该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减轻打假工作的压力,降低打假成本。近日,由国家信息中心发起成立的中社网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推出了名为“放心码”的产品身份识别系统。该负责人表示,此项产品的发布,为广大消费者和企业的打假活动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有力手段,同时也是信息技术与国家规范、市场要求相结合的产品。
“难道每个消费者都要变成消费专家吗?不知道如何甄别假劣、躲避消费陷阱就不能买东西吗?”在去年中央电视台的3·15晚会上,主持人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慨。的确,消费者不是质量鉴定专家,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理所当然地任人宰割,承担市场经济中的消费风险。即使消费者愿意承担起打假的责任,作为政府、企业能够给予消费者一个最为轻松的打假手段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目前市场中应用最多的防伪产品,基本上是以传统技术为平台,从视觉效果入手,如激光防伪标志等。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产品开始显示出它的局限性。在前几年的广告中,经常可以看到“请认准某某防伪标志”的镜头,但当前市场上商品如此繁多,消费者如何能够记住众多的防伪标志?去年,央视《焦点访谈》曾曝光某些类似于“票贩子”的人,搜集废旧包装袋上的防伪标签,用来制假、售假。本应是消费者保护神的防伪标签,反而变成了造假者的通行证。
“对消费者来说,‘放心码’最大的好处就是使用简便,只需一分钟就能鉴别真伪。”中社网盟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后即可得到一组由‘放心码’系统生成的数字编码,其生成随机无规律,能够确保每件产品的惟一性和不可仿冒。消费者可选择短信、电话、互联网、商场终端等方式,输入编码,查询真伪、投诉举报、获取消费信息。”
当然,打假和规范市场并不是仅仅依靠某款产品就能完全实现的,“放心码”的应用也必须依靠企业、消费者的同心协力才能发挥其最大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