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乐凯合资的人终于可以松下一口气:在10月29日乐凯胶片集团与柯达公司正式签署了“股权转让合资合作协议书”之后,10年扑朔迷离的合资案尘埃落定。
回头看乐凯的合资谈判过程,它最能吸引人们眼球的有三大看点:合资谈判耗时10年之久,几乎创造了中国企业与外方进行合资谈判的记录;谈判过程呈现微妙的“三角恋”关系,人们对乐凯选择合资对象的猜测悬念重重;被媒体和舆论一直赞誉是肩扛民族旗帜的品牌最终通过吸纳外资而走向股权多元化,引发颇多人对民族工业的感慨和忧虑。在中国的胶片业市场,人们一直把乐凯、柯达和富士的关系形容成“三国演义”,乐凯在三者中间扮演着一个权衡力量对比的角色,虽然日常生活中人们在选择胶卷的时候不一定都会去购买乐凯胶卷,但作为本土胶卷业的惟一品牌,中国的百姓对乐凯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不过,在柯达拿自己的资金和设备及技术换取了乐凯20%的股份之后,乐凯最终还是勇敢地跨越了十几年都在努力想跨越的界限。
柯达搅了富士的局
总部设在河北保定的乐凯集团起步于1958年建成的乐凯胶片厂,当时乐凯胶片厂的投产结束了中国胶片只能依赖进口的历史。1985年乐凯研制出乐凯彩卷,打破了柯达、富士等洋品牌垄断中国市场的格局,一举夺回了20%的国内市场份额,从此成为洋品牌在进军中国市场时不可小觑的对手。
然而,近年来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和传统胶片业的萎缩,乐凯胶卷的利润和市场一直无法得到进一步扩充,特别是在柯达、富士两位国际巨头的市场冲击和打压下,在技术和实力上本来就矮人一截的乐凯,前景越发让人感到渺茫。因此,乐凯不得不力图进行突破。乐凯胶片集团总经理杜昌焘说:“乐凯一直在寻求对内对外的合作,不断探讨合作的新方式,不断研究在市场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如何发展民族的品牌之路。”
最先与乐凯进行合资合作谈判的是日本富士,但最终与乐凯签订协议的却是美国柯达。
至于富士为何出局,乐凯方面解释谈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乐凯坚持控股、保持经营权、使用乐凯品牌,富士在此问题上不让步,还有其它方面的因素,众多矛盾加在一起,让乐凯一直下不了与富士合资的决心。
不过,在2001年2月,乐凯与富士曾经初步达成过合资协议,富士满足了乐凯的“三坚持”原则。此消息被传媒爆炒后,柯达迅即展开与乐凯的合作谈判,使得富士与乐凯的合资基本上宣布破产。乐凯由此游旋在富士和柯达之间,以一方力量去压入另一方开价。
在此之前,柯达还与中国政府有关部门达成了感光行业全面合作的“98协议”,为最终与乐凯的合资铺下了奠基石。根据“98协议”,柯达提出一揽子方案,并出资12亿美元将厦门福达、汕头公元、无锡阿尔梅进行合资,柯达所占股份超过51%;中国则关闭上海、天津、沈阳3家感光材料厂,由柯达提供善后费用;其它外资企业在3年内不得投资中国感光企业。条约的最后一条直奔乐凯而来,要求乐凯在3年内不得与其它外资合资。
乐凯与柯达合资协议的正式签订,宣告了富士的命运。乐凯与柯达的合资协议规定,柯达向乐凯提供约1亿美元的资金支持和新的生产线,并帮助乐凯公司对现有的几条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同时承诺今后将持续转让技术给乐凯。作为回报,柯达获得乐凯20%的股权,合作期限为20年。协约还规定,在合资过程中,柯达公司不可以吸纳乐凯的市场流通股,尊重乐凯控股、使用乐凯品牌和乐凯拥有经营决策权的三项原则。乐凯集团持有乐凯胶片股份由63.16%降为43.16%,由绝对控股变为相对控股。
乐凯成为新政策受惠者
也许是谈判进行了十来年,协议早晚签订都是意料之中的事,也许是由于别的什么原因,乐凯员工对与柯达合资并没有显露出多少兴奋,但协议的签订,就意味着乐凯将由一个国有独资企业变为一个中外合资企业,原来的乐凯很快就要消失了。
而乐凯负责人却认为,乐凯出让20%的股份引进柯达进行合资,并不是对外资的妥协,从双方签订的协议结果看,乐凯坚持了自己的三项原则,与柯达合资是明智的选择。
乐凯的合资引起了媒体和观察人士的关注。其实,在柯达入股乐凯之前,在中国A股市场上鲜有外资收购国有股达到20%比例的事情发生。观察人士分析后认为,国家最新出台的经济发展政策更加坚定了乐凯与柯达合资的信心,加速了合资的进程。乐凯成了新政策的首位受惠者。
就在乐凯与柯达签订合资协议的十几天前,以经济改革为主旋律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闭幕。会后发布的三中全会公告中,提到为进一步加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乐凯与柯达签订合资协议的日子很耐人寻味,一个月末和月初的交替日子,似乎预示着中国感光行业一个旧格局的结束,也征兆着一个新局势的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