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题>> 正文

中国50大企业蓄势待发

中国企业报道  2013-01-24 22:29:05 阅读:
核心提示:12月11日,标准普尔公司正式发布《中国50大企业:蓄势待发》的研究报告。被选入标准普尔中国最大的50家企业大部分集中在重工业领域,其中涉及最多的石油和石化行业,共有12家,且大多与中石化企业有关;其次是钢铁行业,这类企业有8家。单是这两个行业就占了50家大企业总数的40%。

   12月11日,标准普尔公司正式发布《中国50大企业:蓄势待发》的研究报告。被选入标准普尔中国最大的50家企业大部分集中在重工业领域,其中涉及最多的石油和石化行业,共有12家,且大多与中石化企业有关;其次是钢铁行业,这类企业有8家。单是这两个行业就占了50家大企业总数的40%。如果按资产价值划分,情况有所不同,其中石油及石化行业公司资产总值占50家最大企业的45%,电信行业占27%,钢铁行业占10%。

  据标准普尔预计,中国2003年下半年的经济增长超过10%,远超过中国官方预计的8%。经济增幅这样大,但没有带来通胀压力,这主要反映了中国拥有充足的劳动力以及在上一个投资周期积累了过剩的产能。

  然而,有些行业,包括钢铁、铝、房地产、汽车、电讯设备和消费品行业,由于需求强劲,供应有限,这些行业吸引了很多投资,因此,令人担心可能出现投资过热的现象。比如,中国房地产投资在2003年增加了30%以上,钢铁行业的投资在截至2003年10月的10个月内更上升了109%。“经济迅速增长固然值得鼓舞,但也必须注意,在中国炽热的经济发展中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标准普尔董事总经理顾国麟指出:“对中国企业信用质量最大的威胁,仍然是来自制造行业生产能力的过剩。中国企业在上一个投资周期出现了不理性的投资和低价值产品过度生产的情况,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而得不到适当的控制,企业的利润将会受损,进而导致银行出现新一轮的不良贷款。”

  标准普尔董事白培睿指出:“中国企业需要继续更新技术、重新整顿管理和提高员工生产力。解决这些问题将不可避免地涉及一些困难的决定。但中国企业若要有能力与国外对手竞争,就没有太大的选择余地,必须去正视这些问题,而且要刻不容缓的去解决。”

  标准普尔认为在中国企业中,较为积极重整业务的有宝钢集团、中石化和中石油,中国铝业属下若干企业也成功优化了产品组合的结构并提高企业整体的营运效率,不过这些积极重整企业的努力在一些其他企业并不多见。“究竟哪些企业最终能够通过企业文化的改变、成本结构和产品的调整,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保持竞争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有分晓。但到底谁是赢家谁是输家,现在还分不清。但可以肯定有一些企业会成功而另一些则会被淘汰。”白培睿说。

  标准普尔公司的曲惠忆表示,所选的企业都是上市公司,因为只有上市公司才能收集到较为完整的财务资料和重大的生产经营信息。大多数企业有复杂的母子公司结构,上市的“旗舰公司”有较好的财务情况,而不良资产通常由母公司持有。由于母公司的信息披露不够,很难对企业集团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但她认为报告所论及的50家大企业是中国公司中实力最雄厚、最国际化的企业。

  标准普尔发现几种主要商品价格的好转令50家大企业的平均盈利水平得以提高,约有62%的企业在2002年实现了盈利增长。

  其中盈利最高的企业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该公司全年净盈利为469亿元人民币,排名从第二位到第七位的企业依次为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327亿元,中国电信有限公司169亿元,中国石油化工有限公司161亿元,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92亿元,中国联通股份有限公司46亿元,上海宝钢集团40亿元。报告称表现最差的大企业是吉林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由于经营成本高以及大量的企业重组支出,该公司持续出现亏损,2002年净亏损为10亿元人民币。

  不过,报告也注意到所分析的50家大企业的盈利水平波动性很高。例如,中国铝业有限公司(“中国铝业”,外币评级:BBB/稳定/—— 是中国惟一的氧化铝生产企业,其2001年盈利下降了37%;在2003年上半年受益于氧化铝和电解铝的价格变化,公司盈利反弹,较上年同期增长175%。同样,中国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石化”,外币评级:BBB/稳定/—— 2001年盈利下滑了18%;2003年上半年由于石化产品价格的上扬,公司盈利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18%。

  当下主要商品的价格仍然处在好转中,中国经济发展强劲,在2003年前7个月,中国的工业总产值比2002年同期上升了16.5%。标准普尔预料报告中大多数企业的财务指标将继续改善。2003年中期业绩将超过预期,例如,中国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商中石油受益于油价上涨,该公司把油价调高了40%至28美元一桶,上半年盈利增加了1倍以上。亚洲最大的炼油企业中石化上半年的利润也几乎涨了1倍。

  不单是中国50家大企业,对于广大的中国企业,标准普尔也同样表示2003年继续高速增长。带动中国企业迅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包括:出口大幅度增加、商品价格上升、消费需求旺盛和政府投资的增加。

  展望2004年,随着商品价格渐趋稳定,标准普尔预计中国企业的盈利增长也会放缓,但凭借强劲的私人投资和消费势头,中国企业应该能继续保持增长。

  标准普尔董事白培睿在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产能过剩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包括价格竞争风险提高、营运利润减少和现金流转弱。以东方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虽然中国电讯行业发展很快,但由于产能过剩,造成电讯行业的竞争十分激烈,东方通信也出现了营业亏损。”据悉,在2003年前9个月里,东方通信亏损达人民币7.6亿元,而在2002年同期,公司赚取了人民币520万元的纯利润,造成盈利下跌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利润率下降和过期手机存货的冲销。

  白培睿说,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必须正视投资过热问题的严重性,并正试图对“过热”行业的投资加以限制。较早前,中央银行把银行存款准备金比率由6%调高到7%,借此控制银行对企业的贷款规模。另外,政府也建议银行限制对房地产及其它“过热”行业的企业贷款,而且表示下年度适度减少靠赤字预算对经济的刺激。“如果中国政府能够减少浪费性投资,相信中国应该能够继续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避免不良贷款的增加。”

  目前,中国企业除了受到产能过剩问题的困扰以外,还遇到了由于保护性贸易措施的逐步减少而引起的进口产品竞争的加剧。面对上述种种挑战,一些中国企业已经开始建立高效的生产基地,但有些企业,特别是那些依赖地方政府的中小型国有企业,在改善营运作业方面依然面临很大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