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联盟热点>> 正文

扬鞭催马跨征程

中国企业报道  2013-01-21 22:48:36 阅读:

  去年以来,四川省犍为县把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作为促进县域经济新跨越的突破口,以更新观念为先导、以创新体制为切入点,全力优化环境,努力拓展领域,加快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转变,大力启动民间资本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取得明显成效。2002年,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增加值11.6亿元,占企业增加值的96.6%;上缴税金11500万元,占全县税收的79.3%。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县域经济发挥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今年一季度,全县GDP实现39770万元,同比增长12.2%;工业增加值实现11934万元,同比增长37.8%;工业利税总额实现2045万元,同比增长64.6%;财政收入实现3970万元,同比增长14.8%;农民人均月现金收入790元,同比增加50元。

  更新观念,树立民营经济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理念。2002年,全县上下开展了“学习温州经验,发展民营经济”的思想大讨论。形成了人人思进取、人人思发展、人人思跨越的社会氛围,一批民营企业纷纷到犍为安家落户。两年来,累计吸引民间资金近10亿元。上海紫燕集团总裁钟春发原想回到犍为老家颐养天年,但看到犍为可喜的变化,看到县委、县政府对民营企业的重视和支持,深受感染,毅然决定回乡创业,投资1000万元、征地30亩、招工700人,兴办了上海紫燕食品有限公司犍为分公司,进行大型肉鹅深加工,年加工肉鹅500万余只,为犍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

  创新体制,打开民间资本进入市场的出路。犍为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县,体制性障碍严重制约了全县的发展,同时也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针对这一现状,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全面推行五项改革(即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卫生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农村税费制度改革)。以改革打基础,以改革促发展,在彻底扫清体制性障碍的同时,促进了全县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也打通了一条吸引和聚集民间资金的出口。

  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方面,按照“无情推进,有情操作,平稳着陆”的原则,对全县企业全面实行以“两个了断、一个有偿解除”(了断政府与企业的产权关系、了断破产企业的债权债务;有偿解除职工身份)的改革。以彻底明晰产权为突破口,围绕“百分之百转制,百分之百触动产权,百分之百彻底”的改革目标,对全县87户企业所涉及的17亿元资产和2.44万职工进行“横到边、纵到底,不留死角”的改革。全县改制企业共变现资产达11461.88万元,安置职工21736人。企业改革极大地盘活了企业存量资产,共吸引民间资本8000多万元,为县域经济的稳健快速发展增添了后劲。民营资本的注入,给企业带来了蓬勃生机和活力,企业主和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和创新热情竞相迸发,使企业迅速建立起了现代企业新机制,极大地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企业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优利生物化学有限公司转制后,柠檬酸月产销量由180吨上升到500吨,每吨成本下降520元,非生产人员减少了1/3。犍为玻璃制品有限公司转制后,自筹资金860万元,新建3条生产线,职工工资平均增加200元。金马水泥有限公司转制后,产量由每月的1.2万吨上升到1.7万吨,3个月纳税额占原企业全年纳税额的50%。

  优化环境,培植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土壤。环境就是生态,好的生态就能带来活力,就能促进企业的发展,而这个培育良好生态、创造最优环境的主体就是政府。通过深化企业改革,犍为县各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大包大揽,为企业订任务、下指标的传统做法,实现从“家长”向“保姆”的政府角色转换,将主要精力用于为企业提供最优的服务、创造最优的环境上。

  在重新审视并且确立了政府与企业的新型关系后,县委、县政府制定了《犍为县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对民营经济在土地征用、工程建设、税费征收、审批办证等方面予以政策上的最大优惠和程序上的最大简化。同时,降低民营资本投资的产业门槛,加大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为了使企业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更大的市场竞争优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到省市争取政策扶持,几经辗转、几番周折后,为企业争取到2条价格优惠政策:电价比其他地区少0.1元/度,天然气免除管输费0.05元/立方。

  拓展领域,提升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犍为县不把民营经济视为“外人”,在能源、交通等重要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都为其发放“准入证”,并大开方便之门。

  与此同时,犍为县还积极鼓励民间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引进资金2000多万元,硬化了石溪至泉水路、清溪至洛江路,新建了犍为岷江大桥至下渡公路,在不新增财政投入的前提下,依靠民间资本开创交通建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