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联盟热点>> 正文

市场没有石头可摸

中国企业报道  2013-01-21 22:10:18 阅读:

  记者:古井的“批判与再造”活动虽已通过《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多家媒体作了报道,本报也在连续刊载,但人们对这场活动的历程和细节还不清楚,您作为活动的倡导者与参与者,能否介绍一下?

  王效金:古井的“批判与再造”活动,缘于我2002年6月底在集团内刊《古井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在批判中求得新生》。在文章中我分析了古井发展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指出了作为国有企业,古井存在的一些顽症,特别是对古井干部员工身上所存在的一些同市场经济规律与企业发展现状不相适应的旧思想、旧观念、旧行为在企业中的损害进行了分析,假若不及时清障,古井的未来生存都会成为问题。

  这场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调整心态,与时俱进,推动发展,要坚决破除一切束缚古井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掉一切制约古井发展的方式方法,坚决清理一切影响古井发展的制度与规则。而这一切的关键又在于调整好员工的心态,使广大古井员工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去看待人、对待事,毕竟心态决定一切,态度决定过程,过程决定结果。通过内因和外因两个层面的调整,借用“铁篦梳理,自我批判”的方式,顾名思义即以“铁篦”梳理头部,刮掉头脑中的浮尘与谬误。

  问题梳理出来了,整改是关键。古井在这场活动中,要求各单位、各人要以批判的精神,自我否定、自我改造的勇气,“凤凰涅 ”的决心,认真、深入地抓好自身的整改工作,并用“回头看”活动来检验各自的整改进度与效果。只有将思想整训活动与具体的工作相联系,切实把握好务虚与务实的辩证关系,把思想工作真正深入、融入到各项整改工作中去,我们才不会重复犯过去的错误。

  记者:从您刚才的介绍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古井的这场活动,一是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用提升精神的办法来清除旧东西,净化心灵;二是借鉴国外先进企业的运作经验——“铁篦梳理”来反思和改进企业的工作,并使二者结合起来。这样的方法运用于我国其它企业之中,能够实现其转型和再造吗?

  王效金:古井的“批判与再造”之所以震动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关键是做到了中外两个先进思想系统的对接与融合。

  古井的“批判与再造”活动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系列、连续的活动,它有内在的逻辑:从2002年起,古井开展“在批判中求得新生”活动,进行思想与价值观的批判、再造,重塑古井员工新的价值观;2003年的重点,是开展“批判与再造”回头看活动,检验各人、各单位一年来的整改情况及新价值观的贯彻落实情况,同时重点进行行为模式的批判再造,提出了新的员工行为判定标准和对“国企之弊”的集中批判——批判和反对企业中的自由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错误;2004年,则是古井制度体系的批判与再造,是古井的制度再造年,也就是通过研讨和确立古井管理基本法,以推行“宪政”的方式来重新制订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规章来内化、固化古井这两年所获得的新理念,使员工价值观、新的行为判定标准等变为每个员工的自觉行为。

  至于古井的这场活动对其它国有企业是否有借鉴之处,我认为有。同是国有企业,一定有它的通病,不同的只是古井在寻找药方,而且找到了并正在自治,而有些国有企业也许明知自己的病根,但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愿去“批判和再造”,一个真正的企业家应该敢于否定和再造。

  记者:很显然古井的这场活动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虽然与其它企业相比有一定的差异,但内在本质的东西是一致的,那么对于其它企业会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王效金:古井的批判与再造,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参照,它也不同于别的企业,如海尔的流程再造,它是一场从灵魂到肉体、从思想到行为、从个人到企业的全面再造活动。这场活动不是空穴来风、不是头脑发热,也不是灵感一动,或者某个经济学家的思想体现。它是与古井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的,是由来已久、深思熟虑的产物。

  我认为,古井乃至中国所有的企业要走向未来、走向现代化,批判与再造是一条必经之路。要实现再造,必须首先完成批判,只有用批判才能清除那些旧思想、旧观念、旧行为。因为现在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原来我们摸着石头过河的做法已经不适应当今的形势了。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已经不再是一汪浅水、一条小河,而是汪洋大海、是巨大的深渊与沟壑。要是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旧方式,那么面临的将会是灭顶之灾,将被大海所淹没、淹死,“摸着过”的传统做法已经不适应当今企业了。

  所以,古井人要把自己的企业缔造成全新的企业,就必须有全新的思维,这就是我一再强调的为什么要批判、为什么要再造。我们现在只有依靠团队的力量、依靠系统的力量、依靠制度的力量,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造出一艘巨轮来、造出一艘“航空母舰”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顺利漂洋过海,到达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