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格力电器以及格力小家电之间的商标纷争引起了格力集团内讧,由于媒体的披露,在家电业与证券市场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令一向光环四射的格力电器及其大股东格力集团成为媒体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这是两者都不愿意看到的。
有关格力集团内讧的报道,让人们了解到了格力集团一向回避的某些弱点,同时,人们也对格力集团“集团多元化和子公司专业化”的经营方针提出了质疑。但格力集团对此迟迟未作反应,也未对集团与格力电器的关系予以正面澄清,似乎有难言之隐。
而格力电器有关人士在接受《南方都市报》记者采访时则做出下述表示:格力品牌是依靠格力电器打造出来的,虽然格力集团是格力电器的大股东,但格力电器在运作、经营、财务等各领域都是独立的,集团仅作为股东参与分红。格力电器如此澄清,完全可以解释为进入小家电领域的是格力集团,而不是上市的“格力电器”。然而,这种内容的解释完全可以在证券类报刊上温和地表达出来。可见格力电器此时做出与其母公司身份上的澄清,目的指向十分明确。格力电器并不想在其对“格力”商标归属的主张上善罢甘休。争论愈演愈烈,不得不令人想到这更像格力电器的釜底抽薪之举。
与此同时,格力小家电公司紧急发布了一份珠海格力集团专门出具的证明,以表明其商标使用的合法性:珠海格力集团公司是“格力”商标和字号的合法所有者,目前控股或全资拥有专业经营空调产品的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和以专业经营小家电产品为主的珠海格力小家电有限公司、顺德格力小家电有限公司、中山格力小家电有限公司等子公司,它们均被授权合法使用“格力”字号和商标。
如此这番的你来我去,市场上的格力空调和小家电产品都已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销售危机。更让人担忧的是,至今相当一部分消费者仍搞不清楚格力到底出了什么事,甚至认为“格力实际是假冒伪劣品牌”,这对格力品牌的杀伤力可想而知。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一事件使中国家电企业中隐藏的品牌危机暴露无余。
关于格力集团与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孰是孰非的问题,外界目前尚无法辨别,但是格力电器18日股价跌幅居前,应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与闹得沸沸扬扬的“格力内讧”事件有关。目前,格力的品牌纷争尚没有定论,但是,有一点很明显,即随着内部纷争的升级,其影响力逐渐扩大,已经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上市公司股价,势必会引起广大投资者的疑虑和担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主任陆刃波表示,类似事件在中国家电企业中普遍存在,这说明品牌危机已经集中暴露,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品牌归属问题,许多目前知名家电产品的生产企业都可能是在为别人做嫁衣。
陆刃波解释说,目前在品牌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投资主体不明确、产权归属不明晰。上市公司或者非上市公司的主要股东拥有品牌所有权,但主营业务公司有偿使用品牌,并进行推广。当在公司整体运营顺利的时候矛盾并不突出,一旦公司做大或者多元化发展的时候,一切矛盾也就公开化,品牌的归属也就成为问题。
第二就是品牌租赁出卖过多。目前有不少拥有不错品牌的公司,由于经营战略的调整或是资金吃紧而出租自己的品牌,但对于出租品牌公司的生产管理、市场销售、产品质量等问题缺乏必要有效的控制手段,这很容易出现问题,从而影响整体的品牌形象,是比较急功近利的一种做法。
陆刃波认为,目前家电业面临的品牌危机,实际上是企业在整体运营中还不成熟的表现。企业在多元化发展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品牌的维护,注意品牌使用授权时有关的法律法规,同时不要只盯着品牌的短期效应,要注重长期培养,才能成为常青企业。
格力电器在本次事件中是始作俑者,但从事情的发展趋势来看,它会得不偿失。受损害的是“格力”这个他们辛苦创立起来的品牌,是多年来它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美誉度。诚然,格力电器可以对格力集团的多元化战略有异议,可以担心多元化后受其它产品的质量问题拖累,但是在全国各大媒体上发表声明的做法,显然会升级矛盾而于事无补。相反,如果谋求在集团内部解决则更为明智,因为格力集团、格力小家电的做法在法律上没有漏洞。国人处理家事,一般会关起门来商量,以求大事化小、逢凶化吉,这样才会保证“肥水不流外人田”,才能避免家丑外扬。这是千百年来的处事真经。
欲成大器,需以此为戒,免遭世人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