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北京中原肉业集团公司的正式成立,其下属的子公司已发展到目前的8家,其中以中原肉联厂为中心,近年来先后建起了福那来食品加工厂、燕都立民屠宰厂、京南屠宰厂、大地石料厂、立民运输有限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混凝土有限公司等企业,到2002年底企业拥有资产1.1亿元,全年实现产值收入1亿元,上缴利税450万元,成为房山区规模较大、效益好、带户能力强的产业化加工龙头企业。先后被农业部、市技术监督局、北京市副食品协会分别认定为“全国质量管理优秀企业”、“定量包装产品标准计量合格企业”、“优质可信产品”,连续3年被评为房山区十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之一。”
面对荣誉,集团董事长那立民道出真谛:集团公司能在短短几年取得如此成绩,与其实施高速度低成本扩张、多元化发展的战略方针是分不开的,是集团资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扩大生产规模 增强竞争实力
中原肉业集团公司前身为中原肉联厂,始建于1992年,这之前原是与德国共建的合资企业,由于连年亏损,外资撤走。从1995年开始,该厂按照独立自主的原则重建中原肉联厂,就此,以那立民为主的领导班子确立了“以质量为根本、用服务送关怀、靠信誉打市场”的经营理念,并把扩大生产规模、增强竞争实力作为创品牌的发展之路。
全厂首先投资500万元在长沟新建了一家肉联厂,以最快的速度占领了房山西南部以及河北涞水、易县等周边的肉食品市场。其次是立即改造原有的设备和技术,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内在质量。该厂投巨资从德国进口了一套国际一流的加工和监控设备,使产品在加工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具备了严格的质量保证;兴建了一个1000平方米的预冷车间,以提高生熟食品的保鲜程度;对现有的两条加工生产线进行了技术改造更新,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新品种、更换旧品种,通过以上几项改造,该厂规模很快得到扩大,质量、效益有了显著提高,生产成本也降低了20%。另外,公司还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对猪、牛、羊、鸡等生肉食品进行深加工,设计生产出烤、卤、酱、灌四大系列共87种不同规格的产品,以独特的风味、上乘的质量和信誉,很快就占领了北京以及外埠的肉食品市场。经过几年的市场磨砺,该厂由当初的濒临倒闭,一跃成为技术先进、设施齐全、管理严格,实行产、供、销一条龙综合性配套的新型肉食品加工企业。
实行“公司+农户”式的产业化经营
该厂坚持走“公司+农户”式的产业化经营道路,壮大猪、牛、羊的养殖队伍,以“定单农业”带动当地农民致富。从1998年起,该厂便以自身为龙头,成立了35个规模猪场,发展了800多个养殖大户,组成了琉璃河中原联合体,采取订单合同形式包销包购。
几年来,凡与该厂签署原料购销合同的养殖户,都能得到最合理的收购价格。养殖户的收入均在万元以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全厂也由此成为房山区经济效益好、带户能力强、产品过硬、企业信誉高的龙头示范企业,在全市700多家肉食品加工厂综合评比中名列第三名。
开展多种经营 扩大市场份额
原料不足和成本过高一直困扰着中原肉联厂,为此,该厂又投入700多万元在原厂区内新建了一条日屠2000头生猪的流水线,与各规模猪场及养猪户稳定签订订购合同,以保护价收购生猪,保证了充足的原料供应,该厂因此被北京市批准为生猪批量定点屠宰厂。至此,中原人并没有满足现状,而是继续在提高企业标准化管理水平上下功夫。为了给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放心肉”,生猪入厂之前都必须经过卫生部门的严格检疫,然后再对屠宰、分割、选料、加工、包装、出厂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合格后方可发货。由于特色突出、质量稳定、工艺先进,全市有上百家宾馆、饭店、超市常年订购该厂的产品,河北、山西、内蒙古、兰州、西安等外埠客户也纷纷来厂订货。2000年8月,该厂产品应邀参加了在北京农展馆举办的农副产品精品展;2001年2月又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全国农副产品精品展览;2002年7月,该厂顺利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这标志着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已达到国际化标准,同时也为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打造国际化企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原人的脚步从未停止过,他们在拓宽销售渠道的同时,也把热心服务消费者的经营理念放在头等位置上,先后在北京市区、郊区设立了600多个摊位,使百姓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吃上放心肉。在厂区内新建了一个5000平方米的肉制品直销大厅。购买了40辆中巴车免费接送消费者上门购物和参观,日接待2000人次,日直销收入达6万—8万元,大大减少了市场流通的中间环节,有力地降低了成本,并加速了货款的回笼。目前,该厂要在房山、燕山、良乡等地投资新建8—10个中原肉食品直销厅,进一步扩大营销范围,并准备今年年底通过ISO14000国际环境体系认证,届时,一个全新的中原肉联厂将呈现在消费者面前,而中原肉业集团公司也将逐步向多元化、深层次、多领域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