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多年前,兆君山羊绒集团还是浩瀚的内蒙古草原上一个不为人知的小作坊,“兆君”品牌也只是一个很小的“地方武装”。然而,依托独有的资源优势和不断壮大的企业自身实力,兆君集团坚持民族品牌个性,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产品质量,通过品牌建设促进营销,实现了企业的飞跃发展,打破了中国羊绒企业只能生产初级产品和为国外品牌贴牌生产的行业旧格局,成为活跃在国际服饰市场上的“中国领头羊”。今年10月,作为国内羊绒服饰企业的惟一代表,兆君集团参加了在法国举办的中法文化年系列活动,并成为活动中独具魅力的品牌。为此,记者采访了刚从法国归来的内蒙古兆君山羊绒集团总裁彭登霞。
记者:在法国卢浮宫进行“多彩的中国”民族服饰表演时,在场的所有宾客都肩披兆君羊绒围巾,全场一片“中国红”。可以说,兆君集团在这次中法文化年系列活动中博得了头彩,那么,在多如牛毛的羊绒品牌中,为什么会是兆君?
彭登霞:目前,兆君集团还不是中国最大的羊绒产品生产商,但之所以入选这次活动,是因为兆君集团一直秉承“民族服饰”的理念,我们认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把民族文化精髓融入到羊绒服饰中去,体现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
另外,我们采用的原料——山羊绒是中国特产,世界上最好的山羊绒就产在中国,素有“纤维钻石”之称,兆君集团背靠这个资源优势,当然更有发言权。
记者:1998年兆君集团推出了羊绒夏装,一改羊绒服饰的保暖本色,并由此在羊绒领域声威渐起,当时为什么能有这么“出格”的做法?
彭登霞:企业要发展,必须不停地创新,创新力度越大,才能实现超越。当然,创新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创新意识,二是创新能力。羊绒产品在人们的印象中只有一个保暖的概念,推出羊绒夏装就意味着打破传统意识,这当然有一些风险,但我们也很有把握。因为,羊绒本身具有很好的吸汗性和舒适性,做成夏装会被人们接受。市场证明,创新意识为我们带来了利润和知名度。
另外,创新能力是技术水平决定的,羊绒做成单薄的夏装,一般粗纺工艺就不行了,而兆君集团拥有世界先进的精纺技术,可以保证羊绒夏装轻薄、舒适,而且强度够用。
记者:据资料显示,兆君集团的年产值在20世纪90年代几乎是几千万元左右,2002年一下子达到2亿多元,今年可能会超过3亿元,而且你们计划2004年超过10亿元。基数越大,增长的难度就越大,你们有这个实力吗?
彭登霞:这跟企业的策略和制度有关。今年,我们在品牌建设方面的力度更大,品牌策略会对兆君集团的下一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我们必须通过做大做强企业,创造一个企业不断成长的舞台,这样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还有,在企业的制度设计上,我们也注重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考虑人才在不同时期的需求,并尽力去满足,人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记者:中西部企业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资源依赖症”。兆君集团能给其他企业一些什么样的启示?
彭登霞:尽管中国拥有世界山羊绒60%的产量,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里,市场一直为英国所控制。国际市场卖上百元的东西,原料生产商只拿到几元钱,这是很被动的,我们只是为国外企业“打工”。1997年,我们尝试着从国内市场做起,建立自己的品牌,因为只有拥有自己的品牌,才能在未来的市场上掌握主动。同时,通过引进世界一流的技术、设备和人才,兆君集团逐渐在国际市场上掌握了主动权。
所以说,企业应该“依靠”资源,而不是“依赖”资源,建自有品牌,搞技术创新,是企业经营者们要思考的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