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联盟热点>> 正文

盲目投资热被令降温

中国企业报道  2012-12-27 13:38:12 阅读:
核心提示:  国务院召开了严格控制部分行业过度投资电视电话会议,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强调,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过度投资,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国务院召开了严格控制部分行业过度投资电视电话会议,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强调,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过度投资,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其实新年伊始,国务院办公厅就转发了《关于制止钢铁行业盲目投资的若干意见》、《关于制止电解铝行业违规建设盲目投资的若干意见》和《关于防止水泥行业盲目投资加快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这无疑表示我国将通过加强产业政策和规划导向、严格市场准入、严格项目管理、调整经济政策、控制新建项目、加强监督检查、规范建设行为等措施,迅速遏制钢铁、电解铝、水泥3个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势头,避免市场无序竞争、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

  过热

  仅从钢铁业来看,来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一组数字表明:2002年以来,钢铁工业新一轮投资势已燎原。2002年,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704亿元,比上年增长45.9%;2003年上半年,钢铁工业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33.8%,照此测算,预计2003年全年可完成投资1600亿元。

  从投资的增长我们又看到全国钢铁业产量的增长。据了解,我国钢产量从建国初期的16万吨增加到1亿吨用了47年,从1亿吨再增长到2亿吨,只用了7年的时间。而根据国家发改委调查得出的数字,到2005年全国形成总的生产能力将分别为:铁3.1亿吨,钢3.3亿吨,分别比2003年增长0.9亿吨和0.8亿吨。国家统计局统计快报显示,2003年1至11月,我国累计产钢20019.7万吨,比2002年增长21.53%,月平均产量比2000年多500万吨。目前我国钢材消费居世界第一,超过美国和日本钢材消费的总和。

  然而相比于迅速增长的产量,钢铁的市场需求却落在了后面。根据调查预测,2005年钢材实际需求量2.5亿吨(扣除重复材),折合钢需求量为2.7亿吨;2010年,钢材实际需求量3.1亿吨,折合钢需求量3.3亿吨。此举意味着,我国钢铁工业投资已超前5年,说明我国钢铁工业能力近年增长过快,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投资过热趋势。但是,从资源、能源、环境等各方面条件看,这些行业低水平扩张、粗放经营的状况已难以为继。

  2003年,在铁矿石、电力供应以及运输等支撑条件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我国钢铁行业扩张势头仍然不减。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局长马力强说,国内及国际市场现有的资源、能源、运输条件均难以保证钢铁行业如此高速发展。

  成因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钢材的需求量逐年攀升。也正因为消费需求,致使钢材价格水涨船高。诱人的利润空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在不断地满足市场需求。而且据不久前在南昌参加金属材料工业发展论坛的院士和钢铁专家们分析称,钢材消费不是达到某一数量就到了峰值,而是要根据这个国家工业化完成程度来进行判断。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世俊对国内外钢铁消费指标进行对比发现,已完成工业化的美、日、英、法等国家到达钢材消费峰值时,城市化率达到了65%以上甚至90%以上,而中国2001年的城市化率只有37.7%;已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到达钢材消费峰值时人均产钢量和消费量至少在500公斤和468公斤,而中国2002年人均产钢量和消费量只有140公斤左右,即使到2010年,中国人均钢材消费量预计也只能达到181公斤。

  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从2002年开始,以一批新的高增长产业的出现和持续强劲增长势头为标志,中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的较快增长周期,这些高增长主导产业带动了钢铁等产业。专家认为,在人均钢材消费刚刚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工业化进程还没有完成的国情下,中国钢材消费不可能达到峰值。根据中国工业化发展现状以及已完成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到2010年以前中国钢材消费不会达到峰值,钢材需求仍将呈增长态势。

  也就是说,其实中国的钢铁并不过剩,而是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不良倾向。一些投资者完全不懂国内钢铁业工艺、产品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只是受利益驱动而盲目投资。据业内专家指出: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县里在开办钢铁企业,地区也在搞,省里也要发展,国家又扶持钢铁行业,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重复建设比较严重,对资源、土地、环境、资金等都造成了压力。因此,在钢铁行业过热的背后,是各级政府的行政行为,使国家大量资金投入进去,也同时导致大量银行债务存在潜在危险。

  国家发改委的调查也显示,一些地方的投资管理、外贸、环保、土地、银行等部门不能严格执行国家政策和有关规定,以鼓励外商投资等各种名义大规模批准新建炼铁炼钢项目,随意给予企业各种不合理的优惠政策,银行盲目给予违规审批的钢铁项目贷款,低价出让土地、未征先用违法用地现象严重。在这种情况下,现有企业不顾资源、环境和市场容量普遍扩大产能;新涉足钢铁领域企业数量增加过快。

  救市

  为了改变目前的盲目投资、低水平无序竞争的局面,缓解能源资源的不可承受之重,国家鼓励增加板管等高附加值短缺钢材的供给能力,限制发展能力已经过剩、质量低劣、污染严重的长线材等品种,并从规模、装置、能耗等方面提出钢铁行业最低准入条件。国家环保总局将定期发布环保不达标钢铁生产企业名单,对达不到排放标准或超过排污总量指标的钢铁生产企业实行限期治理,限期治理不合格的要给予停产处理。凡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未经审批或违规审批的项目,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审批其环境影响报告书和核发排污许可证。

  一些钢铁大企业也纷纷行动起来,我国最大的不锈钢生产企业太原钢铁(集团)公司,2003年在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的同时,污染物排放量和综合能耗等环境指标都有较大幅度改善。他们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贯彻于企业发展和生产中,钢产量达到456.86万吨,其中不锈钢达到66.37万吨,比上年增长了76.8%;产品销售收入和利税都比上年有大幅增长。但消耗指标却在同步下降,在基本没有新上环保设施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上年都有所下降。

  首钢集团曾是国内生产历史最久、产品质量最高、产量最大的线材和螺纹钢(钢材中的“大路货”)生产基地,如果搞此类产品的扩张最有实力,但在2003年,首钢却没往这上面投一分钱,他们正努力摘掉“大路货老大”的“桂冠”。

  据了解,首钢2003年近80亿元的发展资金中,用于钢铁业结构调整的就占了71.3%,包括建造冷热轧板、镀锌板、彩涂板等生产线以及向北京以外地区转移生产能力。全年“双高”产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产量增长29.5%,占总产量的比重达到35%。总之,钢铁业要摆脱目前的局面,还需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出台《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在政策出台之前,国务院办公厅于近日发布的《关于制止钢铁工业盲目发展若干意见》,其核心就是从加强政策引导、严格市场准入、加强土地管理和改进银行信贷等多方面“围追堵截”。其中最具实质性的一条规定就是“严格市场准入管理,原则上不再批准新建钢铁联合企业”——这是继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停建停产、加强土地管理和严格信贷之后,国家抛出的又一“杀手锏”。

  有关人士在解释这些发展迅速的产业将被限制时说,列入限制类目录的原则是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新上项目对产业结构没有改善;工艺技术落后,已有先进、成熟工艺和技术替代;不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除此之外,新的产业调整方向还将推出鼓励类和淘汰类的产业目录,建议投资者多注意这些产业调整动向。解决好这些问题,有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重要原材料行业健康发展。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国民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