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过热的话题,早在2003年4月分析第一季度经济形势时就有人提出,这种观点引起了较大的争论。“非典”疫情的出现打断了这场争论,受到“非典”冲击,许多人认为中国经济不再有过热的问题,关心的反倒是如何让“非典”后的经济热起来。
争 论
“非典”以后中国经济迅速反弹,2003年7月,中国居民的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了0.5%,这是居民的消费价格指数连续第7个月上涨。此前,居民的消费价格指数曾经持续下跌14个月。物价持续上涨的同时货币供应增长较快。到2003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广义货币的余额为20.62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0.7%。2003年1—7月,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同比增长了23.2%,是1996年8月以来贷款增长最高的时期。
“非典”疫情刚刚过去,中国经济就表现出了种种过热迹象。此时,提出中国经济过热的不仅有国内的专家,国际经济专家也提出了这种看法。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出现的“过热”与过去的“过热”不同,与世界多数国家的“过热”也不同,而是一种无通货膨胀的经济“过热”。因为要维护人民币币值稳定,央行需要买进美元,售出人民币。但目前中国出口加速增长,外国直接投资高速涌入,央行将继续增大货币投放量,这些因素加大了控制经济过热苗头的难度。
越来越多的学者在谈论中国经济过热,引发了2004年初中国经济过热的又一次争论。许多专家则表现出不同的观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负责人王小广博士认为,判断经济总体尚未过热的理由,一是2002年以来经济持续升温,只能认定为经济运行于调整型增长阶段的强势区,并开始向新一轮快速增长周期转折,但离经济真正过热还有相当的距离。二是目前经济增长的热度上升,是“一头热”而非“两头热”。2002年以来的经济增长加速与1995年前有很大不同,以前是“两头热”,即消费与投资同步加速,齐涨齐跌;而如今仅是投资热,消费增长则相当平稳。三是投资增长总体并不过热。四是物价水平上升的动力不足也表明经济尚未出现过热。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李京文认为,国内经济界人士对经济过热问题认识不大一致,而且标准也不完全一样。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总体上是正常的,但在部分行业已局部出现过热的苗头。当前的经济加速增长,是多年坚持改革开放的成果,更是近几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及其他一系列宏观政策的结果;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为经济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仍将是国际投资的热土;在某些部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则已出现了过热的迹象。
措 施
中国经济热与不热的话题同样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重视。200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特别强调,在结构调整中,一定要认真解决和切实防止盲目重复建设,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盲目扩大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倾向严重的行业,加强引导和调控,促进其健康发展。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指出,2002年以来,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钢铁、建材、有色金属、汽车、纺织等行业快速增长,但由于竞争秩序不规范,优胜劣汰机制不能得到有效发挥,这些行业无序竞争、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十分严重。
2002年,我国钢材产量超过1.9亿吨,已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加上进口钢材,2002年钢材消费量达到2.1亿吨。2003年上半年,钢材产量和进口量又分别增长17.4%和57.9%,按此趋势,2003年钢材表现消费量达到2.3到2.4亿吨。受需求拉动的影响,钢铁投资大幅增长。冶金行业投资在2002年增长63.4%的基础上,2003年上半年又增长了1.3倍。虽然从发展阶段看,我国钢铁生产增长仍有一定的市场空间,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结构矛盾突出。一是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我国现有280多家炼钢企业,平均规模不足70万吨,年产量500万吨以上的只有8家。2003年前5个月,中小钢铁企业钢产量增幅比重点大中型企业高77个百分点。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2003年上半年,新增钢产量中小型材、中厚板、彩涂板、硅钢片等仍需大量进口。
电解铝行业2002年已出现产能大于产量、产量大于销量的现象,但是一些地方仍在盲目上新项目。据调查,在现有产能530万吨的基础上,目前在建能力有395万吨,拟建能力还有400万吨,产能过剩的矛盾突出。由于我国电解铝生产所需原料氧化铝需要大量进口,而国际市场上氧化铝供应比较紧张,电解铝工业这种快速扩张的势头将难以持续。
汽车行业目前23个省、区、市建有轿车整车生产线,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严重。规模小、布局散、自主开发能力差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在全国123家整车厂中,产量在5万辆以上的仅有18家,绝大多数产量在1万辆以下,有的仅有百十辆。
与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相关的一个问题是一些地方开发区过多过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省以下开发区有2500多家,占全国开发区总数的2/3。
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乡乡建园、镇镇办区”的情况,重复建设严重。不少地方在开发区建设和招商引资中越权审批、违规圈地、乱占耕地、低价或无偿出让土地等现象突出。
马凯强调,要坚决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另一方面,主要采取经济的、法律的、技术的手段,辅以必要的行政措施,抑制盲目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今后,一是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及时发布相关行业市场供求和在建能力的情况,引导地方和企业的投资方向;二是抓紧制定并完善行业准入的技术、质量、环境、安全、能耗等标准,严格市场准入制度;三是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强化对土地使用的审批和监督,清理和整顿各类园区;四是加强信贷管理,规范审贷程序,强化信贷审核。对能耗高、污染重、安全条件差、技术水平低的企业,从严控制贷款。
政府采取的果断措施使经济过热的争论渐渐平静下来,没有了激烈的争论,中国经济过热的话题使人们更加关注2004年中国经济的走向。
关 注
著名经济专家吴敬琏总结了国内经济过热的各种观点。对当前经济是否“过热”,经济界大致有三种不同的估计:第一种观点认为当前货币供应适合于增加内需和抑制通货紧缩的需要,投资增长只会带来效益,而不会造成“过热”;对这轮增长要保护好,不应踩“刹车”。第二种观点肯定经济出现了“过热”,主张采取适度从紧的总量政策,防止“过热”引起大起大落的经济波动。第三种可能也是主流观点认为,宏观经济出现了局部“过热”,但还不能说是全面“过热”,正确的政策是不对货币总量进行控制,而是对投资“过热”的部门适当降温。
吴敬琏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观点,当前,经济“过热”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的投资“过热”拉动的。在党的十六大以前,全国各地就已经出现了大搞“形象工程”的热潮,修大广场、盖办公大楼、铺大草坪美化市容等等成为流行的风气。各级新领导班子上任以后,又普遍大搞“政绩工程”,特别是热衷于投资建设产值高、税收多的大项目,比如党政领导通过行政干预和行政保护组织汽车投资项目。2003年1至10月,全社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2年同期增长30%。投资的迅猛增长又是由银行贷款的大幅度增加支撑的。2003年上半年,各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增加1.8万亿元,接近2002年总额。如果中央银行不加以控制,2003年全年会增长3万多亿元,贷款余额两年间从10万亿元增长到15万亿元。投资需求以这样快的速度扩张,是我国相对贫瘠的资源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长期支持的。有些经济学家把这种由于消费增长缓慢,投资拉动的“过热”只是引发生产资料等中间产品紧缺和价格上升,而消费物价指数也没有明显上升的状况,叫做“没有温度的高烧”,或者“非典型过热”。
有些人从“宏观经济出现了局部过热”的判断出发,主张通过行政干预和审批制度来“优化结构”和抑制某些部门的过度投资。这不是一种好办法。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职能应该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即通过它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保持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平衡。如果真是总量适当、宏观经济稳定,只是某些“局部过热”,政府就不应当进行干预。因为在总量平衡的条件下,微观经济结构,即经济资源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和企业之间的配置问题应当由市场去处理。由政府去解决哪个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哪个部门应该发展到多大这类微观经济问题,意味着政府运用行政手段进行微观干预。过去用定点生产、项目审批等办法控制汽车、乙烯等“局部过热”的经验表明,这种办法不仅是无效的,有时还会产生有效率的项目被卡位、无效率的项目却照常上马的相反结果。“政府管宏观、市场管微观的配置结构”才是市场经济的常规。当然,在当前市场制度还很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还不能不对某些微观经济活动进行干预,但是,我们绝不能把这种干预看作是一种正常的状态,把这种做法扩大开来和长期延续下去。而应当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推进改革和完善市场经济上,一方面运用宏观经济政策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尽量延长当前的经济扩张期,同时加快改革,完善市场制度,使资源配置效率得到切实的改善,并在经济的整体效率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实现持续稳定的高速度发展。总之,根本的出路在于加快改革、完善制度和提高效率。
对于中国经济过热不过热的争论,可能要延续到整个2004年。这使我们想起2003年底中央经济会议提出的,愈是形势好,我们愈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对存在的问题,我们要立足长远,着眼当前,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认真加以解决。特别是对新出现的苗头性和局部性问题,要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采取果断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中国经济过热争论的好处就在于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 施,努力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