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洋巨头看好中国
据统计,中国加入WTO之后,纺织服装出口连创历史新高。在向欧美关注时尚的国家出口成衣和纺织品的过程中,中国获得价值5000亿美元巨额回报。去年,中国纺织品出口额占到全球成衣市场的17%。世界银行估计,一旦所有配额均取消,中国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将很快上升到45%。无怪乎美国纺织业谈判代表心有戚戚焉:“在纺织界,中国是一个极富冲击力的庞然大物。”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增长及中国又是纺织品、服装消费需求大国,无疑带动了对面料需求的扩大,也催生了庞大的面料市场。业内人士称,中国已成为世界面料主流市场。
长期以来在人们不可抹去的概念中,国产面料的滞后一直是制约服装发展的瓶颈。然而,近期来自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消息却让人们开始对国产面料刮目相看。
2003年我国纺织品服装一般贸易出口继续增长,合计金额386亿美元,同比增长27.35%,其中服装一般贸易出口245.84亿美元,同比增长24.32%。这表明,我们可以更多地依靠国产面料出口服装;同时,也反映出我国纺织企业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纺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增强。
据称,在经过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战略结构调整和大规模改造之后,中国面料企业生产技术已缩短了与世界的差距,无论是加工装备、生产工艺,还是管理水平都有明显进步,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同时,中国还涌现出一批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面料企业和面料产品,如江苏阳光集团等纺织企业生产的产品已成功地打入世界毛纺强国意大利以及欧美著名连锁网络。
未来10年是中国纺织服装企业高速发展时期,预计纤维总量在2005年将达到1800—1900万吨,2010年将达到2400万吨。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面料产品必将大幅增加,所占国际市场份额也将进一步扩大。
事实上,世界著名面料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前不久,“中欧面料与服装合作俱乐部”在北京成立,已有17个国外知名面料品牌加入俱乐部。其中,大名鼎鼎的意大利纺织服装巨头玛佐托集团旗下的多个品牌和Marlane,Clerici集团的四大品牌等均是该俱乐部的成员。同时,国外著名面料企业也加快向中国投资的步伐,他们将中国视为产品生产、出口的重要基地。日本的权威纤维企业相继选择在上海建立生产基地,如钟纺公司抢先设立钟纺纤维上海事务所,并又迅速由事务所升格为钟纺纤维(上海)有限公司。而日清纺织公司也在上海成立独资的法人子公司——日清纺织(上海)有限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一些著名的跨国纺织企业相继在华进行大规模投资,有的已形成系统的大规模投资整体,增强在中国市场的整体竞争实力。为抢占市场先机,跨国纺织企业还踊跃参加一些在中国举行的面料博览会。据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博览会主办方表示,参展公司由2002年的18个国家和地区的302家增加到2003年的19个国家和地区的465家,其中海外企业226家,增幅较大,这使博览会海外展区的净面积由2002年的1480平方米增加到2003年的3000平方米。作为中国进口毛纺面料最大的供货商,意大利面料企业尝尽中国市场的甜头。1999年意大利首次参加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博览会时仅有5家企业,2003年却有79家企业参展,居海外展团第一位。中国在世界面料市场上的重要性越来越被意大利企业所认同。中国进出口化纤面料的重要供货国日本、韩国等参展也十分踊跃。
遭遇“贸易大棒”
对于中国面料市场的不断崛起,美国官方也承认面临很大压力,然而美国不会让中国垄断世界服装业。据称,在2002年婴儿服装、软皮箱和皮包的配额取消之后,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这三种商品数量大幅增加,而且销售价格下跌很多,而美国的纺织品行业因此受到冲击。为此,2003年11月美方宣布对这三种进口产品给予保护性紧急配额限制,以给美国国内生产商一些喘息的余地,这使中美双方贸易一度陷入僵局。预计在配额取消之后,美国会对中国实行反倾销措施和其它制裁。
据称,美国时间2003年11月17日,美国纺织品协会执行委员会(CITA)作出对从中国进口的针织布、胸衣、袍服三种纺织品提出有磋商请求的决定。11月19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崇泉表示,此举不仅将损害中美正常贸易,也将损害美方利益,中国政府表示极大遗憾并坚决反对。
中国政府和业界曾在各种场合多次指出,美业界对于三种产品的申请并没有证明美国国内产量下降与中国产品的因果关系,不符合CITA公布的(关于针对从中国进口纺织品和服装采取保障措施的程序),更不符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工作组报告书的有关承诺。美国政府不顾中方的强烈反对,作出磋商决定,违背了世贸组织自由贸易、透明度和非歧视原则。作为世贸组织成员,中国将保留诉诸世贸组织相关机构维护本国产业权益的权利。
近两年,美国纺织原料和制成品对中国出口大幅增长,进一步扩大对华出口前景看好。美方在这种情况下对我三种纺织品提起磋商请求、重新采取限制措施,不仅将损害中美正常贸易,也将损害美方利益。
11月19日,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代表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业界就美国对中国三类产品实施纺织品保障措施表示强烈抗议,商会表示,2003年前9个月,中国从美国进口纺织原料、纺织品服装7.87亿美元,同比增长148%,比中国自全球进口增幅高135个百分点。美方对中国设限,除直接损害中国出口企业的利益之外,也将对美国相关产品的出口造成重大影响。商会正在作进一步的磋商。
事实上,在2002年,美国纺织品生产商协会(ATMI)向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CITA)提出申请,要求对中国进口的5种纺织服装商品实行特别保障措施的行动。这也是中国加入WTO以来,国外纺织产业首次提出“特保”申请。
特别保障措施是一种世贸组织认可的政府行为,即世贸成员国外进口产品对本国产业利益造成冲击时,可以通过配额限制、关税壁垒等形式保护本国相关产业。ATMI对2002年1月1日才取消配额限制的针织布(类别222)、手套(类别331/631)、胸罩(类别349/649)、袍服(类别350/650)和行李箱(类别670L)5种商品提出“特保”申请的理由是,2002年前6个月上述中国商品对美国的出口量增加119%,且价格有较大幅度下降,如针织布平均价格下降60%。为此,近年来美国纺织工业已经关闭116家工厂,6.7万人失业。美国北方纺织品协会表示,将大力支持ATMI有关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口的协议。
在中国纺织品出口刚刚扭转不利局面之时,来自美国的“贸易大棒”给一片大好形势的国内纺织行业带来一丝隐忧。据悉,美国方面已进入调查阶段,CITA将通过内部程序,决定是否正式考虑ATMI的申诉,假若CITA决定正式考虑申诉,并认同申诉立场,将公布对有关产品实施配额限制。之后,按照世贸组织规定,美国将有30天时间与中国进行磋商,并在90天内找出解决方法,中国将不得不缩减上述5种商品的出口。
世界新经济中国研究院院长陈瑜表示,中国是全球纺织品最大的市场之一,中美贸易实际在贸易总额上并不大,但经济影响大。进入中国的美国公司大大超过西方其他国家,这足以证明美国需要中国市场,也不可能放弃中国市场。美国采取限制中国的纺织品出口,其实是在限制美国消费者、纳税人的消费权利,是不会受到美国公民欢迎的。
不少业内人士指出,纺织业是最早步入市场经济的行业之一,又是出口利税大户,各种贸易壁垒早已见识过不少,这些不利因素企业已经提前消化,有了心理准备。加入WTO之后,摆在大家面前的是同样的机会,关键要看各国政府和企业是否学会合理利用规则。像欧盟一直打出的“绿色壁垒”牌,20世纪90年代曾经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造成不小的影响,而现在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注重树立“绿色形象”,甚至在产品生产和环境管理上实现“双绿色”通道,通过申请认证生态标签,以此成功奠定了打入欧美市场的基础。应该说,世贸组织这类规则提高了企业的环保意识和产品技术含量,无形中推动了纺织产业的健康发展,这是应该肯定的积极因素。
挑战“后配额时代”
从2005年1月起,全球纺织业将进入无配额时代,这意味着每个依附于纺织品出口的国家都将纯粹借自己的实力,在贸易竞争中求得生机。尽管世界银行及众多专家认为,限制市场自由通向的配额体系,实际上使发达国家从较穷国家那里剥夺了更多财富,但仍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因为配额即将全部取消而惴惴不安。
纺织品自由贸易伤害到的是那些缺少现代化工厂以及完善基础设施的国家,这些国家总计大约有3000万工人将要失业。美国政府最担心的是在加勒比海、中美洲和沿安第斯山脉的近邻国家,它们行业效率低下,之所以能撑到今天完全是因为美国给予的配额制荫蔽和采用美国原料加工成品所获得的出口免税优惠。多米尼加共和国的官方人士称配额取消后,该国原有的服装工人将会有1/3失去工作,同时纺织品出口额将会减少35%。
东南亚一些国家也将蒙受损失。柬埔寨服装产品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93%,这种高度依赖服装业的经济结构非常脆弱。而越南面临的情况则更糟。服装业是越南最大的出口产业,也是增长最快的产业,整个行业为200万工人提供就业机会。作为非世贸组织成员,不管是否存在配额,越南的服装出口都要受到限制,其承受的巨大压力不言而喻。而印尼纺织业到2003年底,已有40多家服装厂倒闭。因此,这些国家似乎注定要在适者生存的大环境里做出某些牺牲。
不过,在WTO这种多边贸易体制下,当世界各贸易大国不能再以配额数量限制来控制纺织品服装产品的进口时,它们在“后配额时代”构筑纺织品准入“防线”的手段也会层出不穷。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质量认证部单学蕾博士说:“国内纺织企业必须懂得运用有效手段,规避各种技术性和非技术性贸易壁垒。加入WTO后,纺织企业尽快建立出口障碍防范机制势在必行;否则,出口到发达国家的不合格品总落个‘地摊货’的下场。长此以往,就会损害中国纺织品服装的整体形象,影响中国产品打入国际高端产品市场。”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需要依靠成衣业来吸收社会中的闲散劳动力,配额体系的撤销对中国来说意味着新的增长点,中国纺织业自然不会等闲视之,它们正在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研发能力,并积极追寻时尚潮流。而在自由贸易战中,中国并不是惟一的赢家,印度和巴基斯坦也将受惠于配额的取消。
而那些可能成为取消配额受害者的国家也竭尽全力求得生存空间。例如中美洲国家正在极力尝试和美国谈判一项自由贸易协定,如果这项贸易协定谈成,那么到2004年1月,这些国家出口到美国的成衣和纺织品不采用美国原材料也可以享受免税待遇。在中国的优势面前,他们无可奈何地意识到随着纺织业重心的转移,本土部分工作岗位流失是无可避免的事实。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在国内服装出口市场上,越大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在加入WTO初期得到的好处越不明显。根据世贸组织《纺织品与服装协定》(ATC),各国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配额限制将在2005年之前分阶段取消,2002年在受限制的275个配额类别中,有99个已经全部取消和部分取消配额限制,涉及金额约占过去配额产品出口总额的1/3。因此,取消配额的产品,让更多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价格将成为竞争焦点。国外采购商也会利用这一点,可以同时在几十家企业及外贸公司中询价和迂回谈判。这样一来,一些中小企业靠“让利不让市场”抢到订单,而一些大型企业为保住市场,不得不压低订单价格。
值得一提的是,国产面料与国外面料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新纤维的应用、加工的精度、产品的品种及新品开发等方面。一、整体开发不够,上下游企业各自为政,缺乏有效衔接,技术分割现象较为严重。国内企业目前还不能做到像美国杜邦那样,从纤维、纺、纱、织布、染整到服装加工这个产业链整体角度来提高面料产品的水准,由最终产品拉动初级产品的需求和技术开发。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尽管多年来各方面为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一些成绩,但始终没能改变技术“跟随”状态,在印染后整理技术、纤维技术等关键技术上没有突破。三、相关政策配套还不够完善。
因此,在“后配额时代”到来之前,中国纺织业的提档升格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