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月如歌,云飞旗卷。
当我们在岁月的旗帜下翻开中国酒文化史的时候,“杏花村”汾酒的名字赫然书写在它的卷首。
“杏花村”从中国酒文化的历史深处走来,一直书写着酒文化的光辉篇章。
“杏花村”作为一个酒业集团的名字,它光彩夺目;“杏花村”作为“中国驰名商标”,它名震天下。
杏花村,说到底还是一个中国名村,它存在于中国诗酒文化中,灿烂已非一日。
笔者多次来到山西杏花村,每一次造访都是陶然忘归、每一次造访都会怡然得乐。笔者一次次陶醉在酒的王国、花的世界、绿的海洋、诗的意境、情的温馨中。
杏花村人在酿造美酒的同时,也酿造着神奇的酒文化和甜蜜的新生活。
在酿酒车间,您闻到的是扑鼻的酒香;在万吨粮库和自动化包装流水线,您看到的是大工业生产白酒的豪雄气势。
但您感受到更多的是杏花村酒文化的醇厚气息。
杏花村是中国酒和酒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汾酒文化。
作为诗酒之乡,杏花村自古就不乏文人墨客的光顾。唐代大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明》诗,让杏花村名扬天下。清代大书法家傅山手书的“得造花香”墨宝至今光彩照人。就连“包打天下”的闯王李自成,来到杏花村也不禁诗兴大发。在当代,郭沫若、吴晗、巴金、启功等名人都为杏花村留下了他们的赞美诗。
“杏花村里酒如泉,解放以来别有天”。杏花村汾酒厂于1949年6月宣告成立,至今已走过50多个春秋。由建厂初期只有36名职工、8300元固定资产、生产汾酒100余吨、产值不足15万元的小手工作坊,发展成为目前国内大型的白酒生产基地,拥有年产5万吨名优酒的能力,职工总数达7000人,年销售收入11亿元。在同行业中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实力。
50多年来,酒都杏花村的带头人已数易其人。从2002年开始,郭双威任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党委书记。
当笔者匆匆赶到杏花村时,在办公大楼里却找不到郭双威的影子。当工作人员引领我们走进酿酒车间时,适逢郭双威正在车间里指导生产。
身材高大、慈眉善目的郭双威,着一袭豆青色的工作服,踏一双黑色的棉布鞋,思虑重重地穿行于一缸缸老酒之间,一望可知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杏花村人。
面对笔者的提问,郭双威妙语如珠,句句不离汾酒文化和企业管理。他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问题,这是我国工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我这个跟汾酒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人朝思暮想的事情。众所周知,杏花村的酿酒历史源远流长。一代代杏花村人在酿造美酒的同时,也酿造了辉煌灿烂的酒文化。这是远古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勾兑’,是我们踏上新型工业化道路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按照这一思路,我们正在努力打造中国最大的酒文化旅游基地。”
按照郭双威这一思路,我们对杏花村酒文化和酒业管理进行了考察。
汾酒文化的渊源
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多年来致力于汾酒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宣传工作。
在传承和弘扬汾酒文化方面,集团公司不遗余力。
1982年,考古专家曾在杏花村附近进行过系统发掘。经过对其层位关系及各层内涵的分析,其中相当于龙山时代的第四阶段出土了泥质小口罐、尊、瓮、壶等酒器,说明杏花村酿酒史可上溯到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
2003年春天,一群省城来的考古队员在杏花村酒厂的村民居所,不费吹灰之力就捡拾到了几把新石器时代的石斧。这说明杏花村早在远古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杏花村汾酒从远古铿然走来。
杏花村汾酒从南北朝“北齐”走来。
据史料记载,在距今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杏花村汾酒已作为北齐皇帝武成帝高湛的宫廷御酒。此事入载二十四史典籍中的《齐书》,是言之凿凿的史实。这是汾酒的第一次成名。
第二次成名是汾酒被唐朝大诗人杜牧写入《清明》诗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杏花、春雨的自然意象,行人、牧童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勾画出一幅生动的人文景观。
第三次成名则是在1915年,汾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甲等金质大奖章。作为中国酿酒行业的佼佼者,令世界各国瞩目。
1948年,毛泽东在河北西柏坡用杏花村汾酒宴请秘密访华的苏共中央代表米高扬。1949年6月,新中国建国前夕,毛泽东特别嘱咐从杏花村调运陈年老白汾摆在第一次国宴上,让各界人士享用。
新中国成立后,从1952年第一届全国评酒会以来,杏花村汾酒连续5次蝉联国家名酒称号,成为中国四大名酒之一。尔后在国内外各种评比和展览中先后80次荣获大奖。1997年,“杏花村”汾酒商标被国家工商局评为“中国驰名商标”。1999年,竹叶青酒被国家卫生部评为保健酒,杏花村干白葡萄酒荣获“巴黎国际名优特新产品博览会”金奖。
从1993年开始至1998年,杏花村汾酒企业连续6次荣获全国轻工业最佳经济效益第一名,从此被人称为“汾老大”。这个“汾老大”为国家作出的贡献十分显著。
汾酒文化的延续
风雨沧桑,古酒新芳。
近年来,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虽以白酒为第一产品,却在文化上做足了文章。
在郭双威的倡导下,集团公司致力于酒文化旅游基地的打造。一个思路清晰、创新启动、资源整合、管理强化、市场拓展、品牌扩张、文化提升、环境优化的崭新局面正在全面展开。
走近集团公司,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大牌楼。中央匾额为郭沫若手书“酒都杏花村”。牌楼两厢是民族形式的塔楼,分别书写着“酒都杏花村,名酒天下闻”和“老白汾酒”、“竹叶青酒”字样。进入公司院内,东西贯穿一条“汾酒大道”,其中心部位是“酒都文化广场”。经过修葺的办公楼,更加富丽堂皇、美仑美奂。广场中央是杏花村汾酒的主题雕塑:一簇杏花在阳光下绽放;一个地球的雕塑代表着汾酒走向世界的豪情壮志。雕塑之下是真、草、隶、篆各体的汉字“酒”字,表明了杏花村汾酒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鲜明的传统文化精神。酒都文化广场的两侧是新建的碑廊,上面镌刻着名人赠给汾酒厂的题咏,林林总总,蔚为大观。
随后,笔者又参观了新近扩建的位于酒都文化广场东侧的酒史博物馆。在馆内,流连竟日,感慨万千。这里陈列着自春秋战国以来的1000多件历代酒器,令人感受到中华酒文化的博大精深。
接待游客住宿的是汾酒宾馆。2003年,集团公司斥巨资对宾馆重新装潢修葺。现在的宾馆已非曩昔,接待水平和接待能力已大大提高,其水平相当于城市的星级宾馆。
2003年,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投资500万元与中国书法家协会联合主办了“杏花村”杯全国书法大赛,征集到全国投送的数万件书法作品,宣传效果非常显著。同年,该公司还成功组织了“酒都之春”职工文化艺术节和“创新杯”青年征文大赛。
仅在2003年,集团公司用于环境建设的资金就达数千万元。其中包括东厂区改造、酒史博物馆增容、酒都大道的拓宽改造、体育场舞台、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工业生态园、杏园小区职工住宅楼、商业街转角、酒都文化广场、科技大楼等十余项改扩建工程。
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什么如此舍得在环境、文化设施上投资?郭双威认为:环境、文化建设工程,是公司提升品牌形象、提升企业形象、推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建设酒文化旅游基地、改善职工生存和生活环境的根本之举。这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的大事。当前,企业就是要在文化建设上下力气、升高度,以推动企业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发展。
企业管理的创新
郭双威介绍说,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一个传统酒的生产厂家,虽然拥有一流的酿酒工艺、技术装备和科技队伍,拥有得天独厚的名牌优势、质量优势、规模优势和历史文化优势,其品牌和产品在全国同行业中有着不可否认的核心竞争能力,但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倘若不能在管理上改革创新,胜人一筹,就难以在强手如林的酒业界占领一席之地。
笔者了解到,集团公司近3年来,在狠抓生产、连续胜利完成省政府攻坚目标的同时,正确处理改革创新与加强管理的关系,使整个公司的企业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为企业腾飞提供了新的推动力。
在企业管理方面,郭双威采用了三个招式:
一曰:“规范决策管理”。公司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切决策部署都以企业和职工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整章建制,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四大体系运行的要求,制订、颁布了一系列新的规章制度,促进了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由秘书处积极规范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深入厂务公开,建设政治文明,加强决策的民主化、透明度,重大问题都是在充分发扬民主、调查研究,做好可行性论证、创新领导组评估的基础上集体研究,然后交董事会、党政联席会、职代会主席团团组长会议审议决定,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失误。在此基础上,2002年3月,公司领导班子提出了崭新的“111343”中长期发展战略,使企业走上了以做优、做强、做大为目标,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提高职工生活、生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曰:“优化内部运作管理”。一是创新采供管理。采供中心在体系整合的基础上开展流程再造,引深比质比仿招标,仅原辅材料一项,就可节约60.95万元。他们成立QC降低玻瓶损耗小组在成装二车间试行,进行损耗实物实验,使得损耗率降低5%。改进配制酒材料倒算领用办法,实行出库准确计量、凭领料单发放的措施,有效地封堵了管理漏洞;二是强化资金管理。优化增量,盘清存量。为了将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企管部积极推进预决算管理,节省大量预算费用,使预算超标完成,使以往决算超预算的现象得到控制;三是改进财务管理。财务中心实施制度创新,以完善财务内控为主线,出台了《对外担保管理办法》等,对于各单位的成本、定额、资金强化宏观调控,控制成本上升,优化资金管理;四是构建审计工程。审计部组织了对北京东奇、太原办事处、晋泉涌、大曲、义泉涌、白玉酒厂等子公司的离任审计,协调中介机构完成前法人代表离任审计后续事项,同时狠抓工程审计、专项审计、清算审计,比较妥善地理清了历史遗留问题;五是注重维权工作。法律事务处狠抓合同管理、投诉管理,大力开展普法教育,由补救性管理向预防性管理转变;六是创新干部人员管理。组织部、人事部平稳完成了科级机构的设置和科级干 部的调整,在酒都宾馆、竹叶青宾馆推选公开竞聘上岗,提拔了一批年轻同志担任科级领导。通过调整,胜利实现了新老干部的交替与合作,使干部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有了显著优化。
三曰:“强化生产管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规模扩大,机构增加,生产制造系统日趋庞大,在集团本部造成严重分割。公司根据这一情况,以销定产,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了对生产的统一指挥、调度、协调,在质量、数量、理化指标、口感指标方面均有整体提高。2000年通过ISO9001-1994质量体系认证及产品质量认证复评。2003年顺利通过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及产品质量认证,公司在各分厂的生产活动中加强指令性生产模式,保证酿造生产向量化控制发展。西分厂内部大力开展技术比武劳动竞赛,生产突出精、高,共选树技术能手34名,成为全厂生产的楷模,促进了职工技术素质的提高。贮配分厂合理调整库存品种结构,不断提高勾兑、配制水平,满足了成装分厂的用酒。股份成装分厂服从大局,服务市场,克服任务重、品种多、倒班次多的困难,加班加点,满负荷运转,保质保量满足了销售。集团成装分厂从质量标准认证体系的要求出发,狠抓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堵塞工作漏洞,提高生产效率,向零缺陷推进。益汾酒厂从2003年一季度开始即提出“大战一百天,首季开门红”,加班加点累计24天,将生产能力发挥到最大极限。联营酿酒分厂加强工艺监督,细化操 作管理,从源头上保证了杏花村酒的质量。生产处加强指导,发挥职能,使得现场管理水平有了一个显著变化。2002年集团公司被评为全国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优秀企业,并被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一等功。
管理创新带来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显著提高。2003年,集团公司全体职工用辛勤的汗水赢得了一串串闪光的数字:全年总产值8.853亿元,比上年增长12.29%;销售收入11.3亿元,比上年增长15.82%;创利税3.87亿元,比上年增长24.5%。
玉坛贮酒贺新春
在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杏花村人面临的是两种文化:企业文化和酒文化。在郭双威眼中,这两种文化是手心手背,不可分离。
多年来,杏花村人在挖掘、研究、开发杏花村文化历史遗产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集团公司全面提升汾酒文化,大力推行文化营销,在中国白酒业界确立了自身的名牌地位和市场地位。而今,灿烂的中国古酒酿造史,正在郭双威和杏花村人的手里变成一条工业文明旅游长廊。据悉,每年来杏花村旅游的中外客人已达数十万人。工业文明旅游已成为郭双威目前着力开拓的新领域。
郭双威认为,世界上每一个大型跨国集团公司都在发展中建立了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必须把优秀的传统理念与现代的开放意识结合起来,在传统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传统。
在祭起文化大旗的同时,杏花村人把“管理”这篇文章写得洋洋洒洒、有板有眼。企业管理的条文经过传统文化的浸润,更显得合辙押韵、条理分明。
最近,从杏花村又传来一条特大喜讯:由集团公司设计生产、中国国家博物馆监制的“国藏汾酒”于2003年12月25日启动,千年佳酿“国藏汾酒”于春节前进入全国市场。消息传来,国人振奋。郭双威告诉笔者,此次冠名的“国藏汾酒”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惟一白酒,系用玉坛贮藏,每坛总重8吨。这批国藏珍酿将于2008年启封,届时将为奥运会金牌选手庆功。第二次启封则在2009年,为建国60周年庆典所用。
“造化钟汾清,凭栏抒豪情”。当新的一年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走进杏花村的时候,让我们共同举杯,为汾酒文化祝福,为杏花村人祝福!
<专家点评>
清香美酒铸品牌
汾酒信誉海内外
股改造就新机制
“四化”目标展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