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合国贸易发展组织国际投资问题专家詹晓宁博士日前透露,2003年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流动与2002年相比略有增长,投资总额约为6530亿美元,是自2001年连续两年大幅度减少以来首次微量回升,标志着国际直接投资已开始走出低谷。如无突发事件和意外因素,2004年全球直接投资可望突破7000亿美元。
2003年美国吸收国际直接投资最多
据詹晓宁介绍,根据贸发会议1月初刚刚进行的对各国2003年吸收国际直接投资的估算,在过去一年里,发达国家吸收外资总额约为4670亿美元,比2002年增加了70亿美元。跨国并购仍处于低潮,未出现像1999—2000年间的超大型跨国并购案。
2003年流入美国的外资恢复增长同比增加了近两倍,达到了866亿美元,美国重新夺回了头号吸收外资大国的地位。流入加拿大的外资则减半,由2002年的206亿美元降至2003年的111亿美元。尽管日本加大了吸收外资的力度,其2003年吸收外资额仍低于2002年的水平,仅为75亿美元。流入欧盟的外国投资连续3年大幅度下降,继2000年的6839亿美元下降到2002年的3744亿美元后,2003年进一步减至3418亿美元。
詹晓宁认为,造成上述发达国家国际投资流动格局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经济的先行复苏和欧元对美元汇率的大幅度升值。
2003年发展中国家吸收国际直接投资表现逊色
詹晓宁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去年吸收外资效绩逊色,其外资由2002年的1621亿美元降至2003年的1557亿美元。但亚太地区外资流入略有增长4%,约为990亿美元。中国吸收外资近年来稳步上升,成为2003年全球实际吸收外资第二大国,在发展中国家中名列前茅,占发展中国家2003年吸收外资总额的1/3以上,远远高于拉丁美洲地区吸收外资的总额。韩国和泰国的外资也出现了小幅度的恢复性增长。几个受“非典”影响的国家的外资(除中国以外)都有所下降,但很难说是直接由“非典”导致的。东盟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去年吸收外资与前年基本持平。西亚和太平洋地区尚未走出低谷。
拉美地区外资流入连续4年下跌,2003年吸收的外资额不到亚太地区的一半,仅为460亿美元,比2002年下降了25%。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等几个传统的吸收外资大国的外资均有所下降。私有化进程的减缓及产业结构调整所导致的外资转移,是市场导向型和效率导向型外资同时减少的主要因素。
非洲地区去年吸收外资增长了30%,达140亿美元。增长主要是由几个大型跨国并购和资源开采投资项目所拉动的。其中仅摩洛哥的烟草业跨国并购一项就达13亿美元。
中东欧地区外资流入略有增加,逾300亿美元。其中将加入欧盟的8个国家的外资比2002年减少了70亿美元,为150亿美元。流入该地区其他国家的外资则有所增加。流入俄罗斯的外资翻了一番,由2002年的24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52亿美元。
2004年全球直接投资向何方
詹晓宁分析认为,今年国际直接投资的最新趋势,就各地区而言,流入发达国家的外资将会有较大的增长,特别是流入美国的外资将保持良好的势头。西欧地区的外资也有可能出现恢复性增长。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前景看好,也会增强跨国公司投资的信心,并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获益。亚太地区相比之下将获益更多。
詹晓宁预测,随着全球经济进一步好转、跨国公司盈利增加、跨国并购的增多以及投资者信心的增强,2004年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动将进一步加速。同时,区域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也将为国际投资的生成和转移提供动力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