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挽救老国企
刚刚过去的2003年,对倾向于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处置不良资产的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来说,是继续获得好收成的一年。
在成功引进美国联合能源公司重组安徽蚌埠热电厂(当时被称为国内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处置不良资产第一案,本报在2003年9月12日做过深度报道)后,信达又顺利引进世界排名第一的建材生产商——法国拉法基集团,重组了已经停产一年多的重庆水泥厂,使得曾经名列重庆工业50强的重庆水泥厂起死回生。
这是一个典型的外资重组国有企业案例。一方是债台高筑、亏损严重的国有企业,一方是全球著名的跨国公司,而作为最大的债权人,信达则是推动和策划这一重组谈判过程的决定因素,正是由于信达的出现,使得一场将要破裂的企业并购行动得以修复,并最终获得多赢的局面。
然而,多赢的背后却是一个充满创新和艰巨的谈判过程。
拥有5000多名职工的重庆水泥厂,是一家建厂近70年的老国企。当信达公司1999年从建设银行手中将债权接收过来时,不良债权已达3.31亿元,而到2001年末,该厂累计亏损已超过4亿元。
刚开始,重庆市政府曾经打算将重庆水泥厂作为重庆首家债转股企业推出,但信达高层在考察重庆水泥厂后,认定这家企业根本不符合债转股的要求。于是,信达只得另想办法,踏上了重组重庆水泥厂的艰难之路。
其实,当时正在谋求中国市场布局的拉法基集团早就对重庆水泥厂情有独钟,但他们伸过来的橄榄枝始终没有得到回应,因为国企的重组触动到各个方面的利益,企业本身对此并不热衷。
信达公司重庆办事处了解到这一背景后,对拉法基集团进行了市场调研,认为这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于是直接和拉法基集团进行了联络。这家具有全球经营经验的跨国公司对债权人的出现显得十分兴奋,因为他们知道在企业重组过程中,债权人的态度具有很大的决定性。于是,谈判很快重新开始。
经过多轮艰苦的协商,双方基本达成了协议。但由于国内政策的变化和国际建材市场的波动以及拉法基自身战略格局的调整,拉法基的董事会否决了并购的意向。重庆水泥厂面临破产的危险。
如果重庆水泥厂最终破产,信达的债权根本无法得到保护。危机形势下,信达公司力主继续走重组的道路,并运作成了有各方代表参加的谈判团,主动飞赴法国巴黎进行谈判。
在双方谈判过程中,对企业资产的定价成为双方交锋的焦点。由于国有资产评估方法与国际通行的做法不同,中外双方对重庆水泥厂资产到底有多少认识上差距很大,直接妨碍了重组的顺利进行。
为了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同时尽可能地准确确定资产价格,信达公司充分展示了债权人的中介作用,主动创新交易结构。在信达的运作下,重庆水泥厂的新生产线经过评估、折旧等被各方认定总资产为7亿元,并且是没有负债和抵押等的洁净资产。这一资产的认定,为重组扫清了一大障碍。
经过多日艰苦谈判,双方在所有问题上达成了妥协。2003年9月,重组后的重庆水泥厂重新开工。
在挽救企业的同时,信达对原重庆水泥厂的几亿元不良资产也进行了很好地处置,资产现金回收率达48%,大大超过了有关方面“将颗粒无收”的预测。
新思维破题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社会上就开始出现一种针对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质疑的声音。
一种让资产管理公司感觉被点穴的指责就是有学者怀疑资产管理公司设立和存在的必要性。他们批评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效率太低、消耗的成本太高,浪费了不少纳税人的钱财。
另一种就是人们普遍对资产管理公司今后的去向感到茫然,因为国家在决定成立资产管理公司时就间接留下了他们的存续期问题,并未指明银行新发生的不良贷款要划给资产管理公司处置,资产管理公司最终将面临缺活求生计的问题。
对于社会的质疑,信达似乎感觉并不难回答,因为公司的目标就是两个“千方百计”,即:千方百计提高现金回收率、千方百计降低处置成本。而且公司从成立到现在不到5年时间,就累积处置了超过1000亿元的不良资产,信达相信这一点最能说明问题。
而对于包括自己员工在内都感到担忧的问题,信达现在做的就是希望在创新和积累经验的过程中为自己的未来前途做好铺垫。
在处置重庆水泥厂不良资产过程中,信达做了很多工作,充分考虑了各债权人的利益,设计了各方都能够接受的重组方案,使得资产能够以合法的、洁净的方式进入新公司,很专业地扮演了财务顾问公司和管理咨询公司的角色。
信达在这方面表现出的职业水准受到拉法基集团总裁罗斯的亲口称赞,并希望与信达有进一步的项目合作。
但信达公司负责人却这样评价,从引进美国联合能源公司重组蚌埠热电厂,再到引进法国拉法基集团重组重庆水泥厂,近几年信达成功地引进了境内外资本并购了国有企业。这些处置项目的成功,既推动了国企改革,又盘活了国家划拨的不良资产,充分体现了资产管理公司的使命所在。更为关键的是,通过这些项目运作,公司为向投资银行业务转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续发展问题也即将破题。
信达开创了一种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公司负责人说,他们首先树立了一种理念,要求在有利于化解金融风险的同时,又有利于企业,要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与有关各方形成一种利益共同体,在帮助企业脱困的过程中寻求债权方的利益,追求多赢。
然而,信达并不认为帮助债务人发展是公司必须要做的事情,而尽可能迅速地处置掉自己手中掌控巨额不良资产才是自己的第一要务,只不过在具体的处置过程中,必须与被处置企业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创新思路,既充当债权主体,又扮演中介机构的角色,主动介入甚至主导企业重组。这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创举。
信达参与引进境内外资本重组企业的项目负责人对这种处置不良资产方式的体会深有感触。债权人与债务人未必是对水火不相融的利益矛盾,也许很多人都不会认同这样的说法,但信达似乎用现实证明了这并不是谬论。在对待一些不良资产的态度上,信达不是简单的“处置”了事,而是创造性地提出新思维:与债务人同舟共济,在主动帮助债务企业重组脱困过程中,千方百计提高现金回收率。结果是顺利破解了道道难题,被业界形象地称为是“拯救不良资产”。
对此,信达公司总裁朱登山表示,引进外资是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一条有效途径,关键是要大胆去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