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物流业正在迅速发展,成为广受关注的一个热点行业。中国的物流业虽然处在发展初期,尚未达到成熟阶段,但是发展潜力已经显现出来,物流理论研究与实践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2003年是中国物流业全方位快速推进的一年
中国加入WTO后,进出口贸易量增加,外贸运输量也获得增长。物流活动增多,物流市场将会增大。根据我国的入世承诺,绝大部分涉及物流行业的限制将在3—4年内逐步取消。国外的服务供应商可以建立100%全资拥有的分支机构或经营机构,加上我国的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必将吸引大量外商特别是跨国物流公司来华投资,兴办物流企业。与此同时,国家关于“凡是对外资开放的领域也同样对内资开放”的政策,也会促进国内民间资本和各类企业进入物流市场。中国的物流市场正面临极好的发展机会。有关机构预测,我国未来几年的物流市场将会保持年均30%的增长速度。2003年是中国物流业全方位快速推进的一年。
2003年,一场SARS使物流业经受了生死考验,而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强劲增长,又使物流业“拨云见日”,多数企业踏上了赢利之途。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达成CEPA协议,使得香港物流企业从2004年1月1日起提前享受到开放承诺。CEPA的签署表明国内物流市场的进一步开放。2003年,由于生产制造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的认可度提高,物流需求明显上升;道路运输、港口、铁路、邮政、航空等企业在转型物流上表现出明显的资源优势,市场呈现细分格局;2003年民营物流企业也得到迅速成长;外商投资物流业仍保持较高增长势头。业内人士指出,在“物流热”过程中,前些时一度出现的“虚热”现象有所减退,中国物流业趋向于更加理性、稳健、务实地发展。
2003年是物流业务实发展的一年
现代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与新的经济增长点,从中央领导到国务院各部委都十分重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各省、区、市领导明确现代物流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或新兴产业,现代物流业已进入全国与各地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据了解,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和30多个城市做出了物流业发展规划并出台了必要的产业政策,规划的部分内容已开始实施,有些物流园区已开始招商引资,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告诉记者,如果说前两年物流的“虚热”比较多一点的话,那么2003年是务实发展的一年。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分析,2003年1—9月份中国物流业的各种经济指标高速增长。1—9月份全国社会物流总值21.7万亿元,同比增长26.9%。物流总值的高速增长,表明经济增长对物流的需求越来越大,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社会物流总成本为16693亿元,同比增长10.5%,社会物流总成本占社会物流总值的比重下降到7.7%,这说明由于物流运行条件的改善,社会物流总效益在提高。据测算,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1991年为24%,到2002年下降到21.5%,2003年约在21%左右,下降的幅度很小,说明中国经济运行仍处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的转轨期,由于体制因素特别是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商业运作模式根深蒂固,使中国物流业的总水平比较落后。物流业增加值稳步上升,为5373亿元,同比增长5.7%。物流业增加值占同期GDP的比重为6.8%,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0.7%。从物流业细分类增长情况看,配送、流通加工、包装等发展最快,说明物流增值服务在加速发展,代表了一个方向。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为2437亿元,同比增长9.7%,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例为9.2 %,占第三产业投资总额的14.8%。其中仓储物流、批发物流、配送加工分别增长29.7%、23.1%和44%。与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相比,物流业的投资增长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速度低近22个百分点,比同期第三产业的投资增长速度低14.6个百分点。可以看出,物流业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虽然较大,但增长速度相对滞后,物流设施落后,再加上管理落后,使物流效率相对较低。
2003年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开始步入快速道
据美国美世顾问公司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调查,2001年真正第三方物流市场的规模为400亿元,但以年30%的速度上升,到2003年,真正第三方物流市场的规模已超过600亿元。第三方物流客户需求从更多行业、更多企业、更大范围释放出来,物流需求从进出口企业、中外合资与外商独资企业、连锁超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向传统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发展;从运输、仓储等传统业务外包向管理、配送等增值服务发展,有一部分开始要求全程物流服务,优化供应链管理已开始出现。物流需求的增长促进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扩张式发展。到2005年,中国将形成公有制物流企业、民营物流企业与外资含中外合资物流企业三足鼎立的局面,在5—10年内,将形成10个左右全国公认的中国物流领军企业,并走向国际。
物流人才教育工程积极推进。2003年,已有47所大学设置了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在校生约5000人。已初步形成从职业高中、中专、大专、大学本科到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物流教育体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发布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全国物流技术标准委员会已在全国启动物流师的培训、考试与认证。在3—5年内,物流人才紧缺的状况将得到缓解。同时,物流标准化建设有所突破。一是全国标准化委员会已批准设立全国物流技术标准委员会与全国物流信息标准委员会;二是在科技部领导下,已完成全国物流标准化课题的重大研究。
物流业的问题只有在发展中才能解决
丁俊发认为,2003年的物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物流市场无序依然严重存在。特别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政府主管乱。有的地方计委管、有的地方经委管、有的地方商委管、有的地方交通部门管,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与合作。
二是市场准入乱。由于还没有制定物流企业标准与物流企业分类标准,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物流企业没有依据。一些企业变更为物流企业也没有依据,所以一下子冒出许多名不副实的物流企业,他们在物流领域的仓储与运输环节无序竞争。
三是培训市场乱。由于物流人才短缺,培训市场容量较大,所以各种行业组织、各类学校与研究机构以及企业纷纷举办培训班、论坛、证书班,鱼目混珠,有的质量低劣。
四是统计数据乱。由于物流统计信息系统还没有完全启动,各种数据五花八门,给政府决策部门增加了难度。
五是各种活动乱。一些组织不是脚踏实地抓物流业的发展,而是喜欢大轰大嗡,做表面文章。不仅培训班多如牛毛,高层论坛、研讨会、展销会、洽谈会同样很多、很杂,缺少品牌。
六是基本概念乱。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但理论又常常落后于实践。在物流理论的发展中,出现了各种基本概念,而这些基本概念在“物流术语”国家标准中还没有进入,所以各说各的,造成了一定的概念混乱,不利于物流业的运作与发展。对于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总体上是健康的,但目前也有不少争论、有不少批评,如言必称大,行必建园,改必换牌,缺乏实事求是,各城市的趋同性也十分明显,缺乏自己的特色。
丁俊发最后说,这些问题的存在刚起步时带有一定的必然性,需要一个过程,但从总体讲是发展中的问题,也只有在发展中才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