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现代物流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日益明显。跨国公司加快进入我国,外资、外贸持续高速增长和跨国采购中心纷纷落户我国,对物流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国内物流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现代物流业引起了各个层面的广泛关注。
建立起有利于现代化物流发展的政策体系,是目前中国物流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运行局崔忠付在第七次中国物流专家论坛上说,中国物流发展较晚,物流企业刚刚有了初步发展,为尽快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物流的需求,建立一个良好的有利于物流企业发展和运作的政策环境,对保证中国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据介绍,我国的现代物流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既有企业层面上的问题,也有体制上和政策上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从政策层面上看,由于我国许多部门的政策法规及有关规定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制定的,政策规定有很大的局限性,同时,由于受现行体制、行业垄断、部门保护和地区封锁的影响,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受到限制。主要表现在:部门和地方的各种审批繁多;现行税收管理办法不适应物流发展需要;部分地区对货运车辆乱收费、乱摊派;物流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物流经营在海关通关、城市交通管理、技术标准、企业融资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些问题需要通过立法加以调整,有些问题需要通过市场逐步规范,还有些问题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措施加以解决。
我国当前物流发展的政策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国务院和国务院各相关部委对物流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
崔忠付说,从长远来看,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现代物流的需求,建立一个有利于物流企业运作和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对保证我国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借鉴国外物流发展政策方面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本着先急后缓、规范有序、消除障碍、全面推进的原则,加快建设形成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从政府部门工作的角度,制定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政策,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以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为目标,坚持以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为保障,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
我国物流发展的经验教训表明,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不论是制定政策措施,还是相关工作重点内容,务必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效益为根本;必须把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放在突出位置。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物流服务质量。要在优化生产、流通企业物流管理的同时,鼓励剥离、外包物流服务,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集中精力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必须抓好资源整合,提升改造现有物流设施。推行现代物流并不是全部“推倒重来”,要充分重视现有设施的改造利用问题,走内涵发展的路子。要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按照现代物流的理念,对现有设施、设备进行提升、改造与整合,以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必须以信息化带动物流现代化。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灵魂,没有信息化也就谈不上物流的现代化。信息化也要循序渐进,要从实际出发,要与业务流程的改造、整合密切结合在一起,要把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放在突出位置。
崔忠付表示,从长远来看,从体制上、机制上去改革一切不利于物流发展的因素,建立起有利于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体系,是目前我国物流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我国物流发展较晚,物流企业刚刚有了初步发展,为尽快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物流的需求,建立一个良好的有利于物流企业发展和运作的政策环境,对保证我国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借鉴国外物流发展政策方面的经验,特别是考虑到我国改革的进程,制定我国现代物流政策要结合我国国情,本着先急后缓、先易后难、成熟先行的原则,逐步完善,最终构成我国现代物流的政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