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主题——全面管理年
现代管理学认为,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国家的经济力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力量在于企业的生产力,一个企业的生产力在于企业的成员,而企业的成败取决于企业成员追求什么样的价值观,什么样的信念去指导。
管理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翻新的话题,针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历史时期,管理也有着不同的内容,用李兆会的话来说,管——就是管好,理——就是理顺。
经过了一年的试飞,李兆会这只业界雏鹰要起飞了。
在2003年12月30日年度总结表彰大会上,李兆会庄严地宣布,2004年为海鑫“全面管理年”。这个宣布不只是一个年度简单的定位,更是李兆会管理才能的尽情体现。这有理有据、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就是最具说服力的证明。
1.产量管理
生产管理的核心是产量管理,它是老传统,也是充分挖掘设备潜力、防止资源浪费的保障。
2.质量管理
市场竞争实际上是质量与价格的竞争,李兆会认为海鑫质量管理的核心是保品牌、创名牌。质量免检产品不允许有任何问题流出厂门。客观上,海鑫的设备水平、原燃料条件也具备制造优质产品的条件,重要的是管理。蓄势而发,指日可待。
3.成本管理
成本是构成产品价格的基础,同样的市场价格,成本越低盈利空间越大,从各个方面压低一切不合理的成本。积极探索向科技、向管理要效益的新途径。
4.安全管理
海鑫乃至所有企业发展壮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奔小康,如果生命安全出了问题,则背离了最初的意旨,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应该是永恒的主题。
5.劳动纪律管理
针对部分人员思想松散、劳动纪律松弛、值班领导责任心不强、守岗不到位等一些情况,提升到了年度大事来抓。这些细小问题的存在,不仅浪费了生产力,同时也潜伏着很大的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是科学管理的重要保障,严格了纪律,才能保障文明上岗、文明生产。随着海鑫企业目标一个个付诸实践,争雄世界脚步的加快,企业的管理、技术力量等都已相对不足,就管理而言,李兆会也清醒地看到了企业存在的不足,针对企业文化建设不成熟的弱点,他提倡全员都做学习型的人才。李兆会的清醒还在于它深刻明白企业文化的内涵,而不仅仅停留在组织一些文体活动、比赛等表面现象,他的主旨旨在追求企业成员追求的固有价值、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信念体系。在员工中形成一个主流的价值取向,加强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建设起海鑫特有的企业文化。外聘人才,补充新鲜血液。
李兆会的清醒,让我们看到了明天的希望和美景。
不是尾声
回顾海鑫的2003年,有泪水也有欢笑。
经过全体海鑫人的不懈努力与奋斗,设计的宏伟蓝图逐一变成现实,捷报频传。投资4亿元的90吨转炉于2003年元月19日顺利投产;20日,投资2亿元的200m3烧结炉成功运行,投资5亿元的1380m3的高炉1月24日成功投入运行,即使在非典肆虐的5月29日,投资3亿元的80万吨棒材也如期竣工投产……一个个项目的全面告捷,标志着海鑫公司在技术装备、产量、质量等各方面都发生着质的变化,也为海鑫参与更广泛的国际竞争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大批项目的竣工,公辅设施的日臻完善,公司的技术装备水平实现了大的飞跃。40万吨棒材、70m/S的高速线材生产线达到了国家骨干企业的装备水平;1380m3高炉、1080m2高炉、90吨转炉、80吨转炉等项目达到国内特大型钢铁企业和国际20世纪90年代的先进水平,80万吨棒材、70万吨高材的技术装备达到了目前国际领先水平。海鑫公司已实现的TRT压差发电、溅渣护炉、富氧喷煤、切分轧制四项技术占国际上追求的钢铁五项技术的4/5,而炉外精炼的技术已正在组织实施中,为海鑫集团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受2003年钢铁形势十分看好,产品价格一路上扬的大环境影响,海鑫呈现了淡季不淡的良好局面,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公司稳步跨入中国企业500强,全国工业企业纳税100强行列。在全国民营企业纳税50强中排名第二,在山西省企业排名是继太钢和省电力公司之后的第三大企业,在全省的民营企业中继续保持着“龙头老大”的地位。是全国出口创汇、质量管理、环境保护先进企业;国家首批产品质量十佳免检企业;全国首批线材产品质量过硬放心企业;AAA级信用度企业……
荣誉属于过去,希望与梦想属于未来,外力可以使河水倒流,但时间却只此一次,是无法克隆的,也是永远不能倒流的。让我们以真诚的目光和友谊的臂膀,注视这位青年才俊,期待新一代企业家的成长,关注历史磨难沧桑的中国民营企业家,给予他们走向世界舞台之时我们的所能。
2003年是对于我们整个国家来说都经历严峻考验的一年,海鑫人也不例外,全员上下团结一致,击退了SARS的疯狂袭击,克服了原煤紧缺、原料涨价、公路限超、铁运紧张、电力不足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一年的风雨,印证了李兆会较高的政治素质、突出的管理才能、超前的决策能力及驾驭全局的才干。也印证了海鑫有与时俱进的领导班子,精诚团结的员工队伍,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
爱默生曾说过:“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给他让路”。
李兆会树立了自己前进的目标,他也已经上路,2003年,只是他的一个试飞期,对于一个学业未完的青年,我们没有理由不给他一个试飞期。2004年,海鑫预计总资产超过60亿元,销售收入达到70亿元,实现利润15亿元。2005年,将成为海鑫里程碑的一年,预计总资产将达100亿元。
期待,在梦想与现实之间。
2004年乃至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有理由坚信,海鑫的明天会更好,李兆会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年轻的乐章刚刚奏响,没有尾声。
相关链接:
2003年1月22日,当人们正沉浸在迎接春节到来的喜庆之时,山西省闻喜县东镇、海鑫集团董事长办公室里,随着一声枪响,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九届委员李海仓倒在了血泊里。他的意外离世,给中国企业界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也让财政收入至少有2/3来自海鑫集团的闻喜县陷入了深切的悲痛中。
对于前董事长的猝然离世,人们更多的是惋惜和悲痛,但这起事件引发的更多议论是来自海鑫路归何处的推测与观望。猜想的内容是多方位的:
李海仓是海鑫的创始人,在企业的每一步发展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些企业发展的蓝图都深存在他的脑海中,随着他的离世,谁来连接上这根断了的线?
海鑫对闻喜县财政收入贡献巨大,随李海仓的离世,如果海鑫发展变缓,闻喜县会不会引发严重的就业问题,财政是否能堪此重负?
李海仓素有“资本魔术师”之称,他离世之后一些与海鑫合作的投资方是否还会买账?关系甚好的战略合作伙伴是否会更改投资另觅他就?
海鑫的投资是否会因李海仓的离世而得不到肯定?
……
痛是真切的,但人们一致的愿望都是希望海鑫能保持住现在的辉煌,稳步走下去。
这时,一个22岁的青年走来了,深痛的眉宇间刻着刚毅。他携着澳大利亚墨尔本温暖的阳光,带着南太平洋特有的湿润季风回到了故乡,留在了这片充满悲伤的土地。他用稚嫩的双肩,担起了海鑫集团新任董事长的重担。他就是李海仓之子——李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