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国务委员刘延东在视察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时,着重强调要提高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的科技创新能力。在经济发展速度减缓,能源原材料工业产能相对过剩的情况下,这种提醒不能不说点到了要害处,提在了关键时。
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前七、八年一直保持了高增长的态势。冷静分析一下,这应该得益于三个因素:一是能源优势,二是投资聚集,三是市场拉动。近两年,欧洲金融危机,发达国家经济萧条,使我国的出口加工业受到了严重影响。随着全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大,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明显减弱,使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受到直接影响。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煤炭价格陡减,有些矿停产,一般性高耗能产业的产品市场滞销,区内外用电量降低,使电力继续全面亏损。这些问题,使我们不得不把思路回到这样一个基本点上:要使经济持续发展,仅靠资源和投入是不够的,人才和科技是提升经济竞争力的两个基本因素。
讲到人才,无非通过这两个渠道获得:一是培养,二是引进。我们必须正视的是,不仅内蒙古自治区,全国的教育在人才培养上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这也正中了钱学森在临终时的诘问:“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始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遍览我们国家一些前沿科技领域,过去是,今天依然是,领军人物大多来自海外归来的学子。实践证明,不管是哪里,要创造一流的产业、一流的产品,就必须有一流的人才。从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的现状看,还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研究人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仍然在单项追求学历层次,造就一批又一批“高不成、低不就”的“知识大军”。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前,必须抓住内蒙古自治区实施“草原英才”工程的机遇,从有实力、有潜力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引进真正能领军的科技带头人。我们自己的大中专学校则要重点培养科技配套团队及成千上万不同层次的科技适用人才。除此而外,要十分注重对企业在岗人员的技能培训,与企业建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连接机制。
内蒙古自治区从科研队伍在地区人口中占的比例及高职称人数占科研人员的比例看,都不算低,但与经济“两层皮”的问题并未完全解决,我们必须从产业优化升级的角度,以原始创新为基础,以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以技术跨越带动经济跨越。当前,要实施一批联合攻关的科技项目,重点围绕煤化工、稀土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攻克一些关键技术,研制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技术水平的产品,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名牌。
我们必须认真地进行科技体制的改革,努力改变科研人员“争项目,要资金,靠论文,评职称”的状况。把对科研人员的评价和待遇标准转到知识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轨道上来。
在西方一些国家,不少地区的科研部门和教育部门是一家,各大学围绕一个研究中心,聚拢一批又一批科研人员,那些研究中心承接着国家重点科研项目,那些大学的实验室,有相当一部分是企业科技研究成果的中试基地。我们不一定照搬这些模式,但是他们教育、科技、生产紧密结合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