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联盟热点>> 正文

口岸经济带动内蒙古乌拉特中旗经济5年翻三番

中国企业报道 作者:王晓北  2012-11-13 00:43:27 阅读:
核心提示:  2007年以前,乌拉特中旗的财政收入还不足2亿元,在巴彦淖尔市属于最落后的旗县之一。然而,近几年来,中旗的财政收入几乎是以每年翻番的速度递增,各项经济指标均居全市前列,今年乌拉特中旗财政收入预计突破17亿大关。

  2007年以前,乌拉特中旗的财政收入还不足2亿元,在巴彦淖尔市属于最落后的旗县之一。然而,近几年来,中旗的财政收入几乎是以每年翻番的速度递增,各项经济指标均居全市前列,今年乌拉特中旗财政收入预计突破17亿大关。

  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近年因为甘其毛都口岸受到世界关注。

  从农牧业主导型经济到工业经济异军突起,从排名靠后旗县发展成为市域经济的最新增长极。近些年来,乌拉特中旗利用口岸经济的优势和丰富的资源迅速发展成为巴彦淖尔地区乃至内蒙古自治区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

  受口岸带动,乌拉特中旗经济迅速发展,蒙古国的煤炭等矿产资源大都通过甘其毛都口岸进入我国。乌拉特中旗借助口岸,迅速发展起能源化工等产业,为当地带来巨额税收和人员就业。

  蒙古国没有经济实力建设口岸,为了能够迅速发展经济,乌拉特中旗主动帮助蒙古国建起口岸。“发展经济要有远见,我们除了免费帮蒙古国建设口岸,免费为当地牧民盖篷圈,提供种羊,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我们的决策是正确的,现在我们的付出都已经有了回报。”乌拉特中旗旗委书记边保权说。

  为及早实现经济发展获得时间,除了口岸题材,乌拉特中旗大力发展畜牧业,培育出独立的肉羊品种巴美肉羊,已经形成规模养殖的产业,为当地牧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交易重镇甘其毛都口岸

  甘其毛都口岸是内蒙古西部重要的对蒙开放贸易通道和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纽带,“中国脊背”上的国际边贸城。

  蒙古国题材是近年的大热门,随着矿业板块走强,蒙古国的矿业受到我国的重视,然而蒙古进入中国的关口甘其毛都口岸也随之受到人们的青睐。

  甘其毛都口岸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这对乌拉特中旗而言,意味着重大的机会,这里将像深圳一样成为我国重要的口岸城市,成为我国与蒙古国和俄罗斯交易的重镇。

  甘其毛都口岸是巴彦淖尔市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内蒙古西部重要的对蒙开放贸易通道和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纽带,“中国脊背”上的国际边贸城。甘其毛都口岸对应蒙古国南戈壁省嘎顺苏海图口岸,对外辐射蒙古国南戈壁矿产品资源富集的省份,对内辐射内蒙古以及中国内地,大量进口蒙古国原煤,主要出口农副产品、服装和日用品,后发优势十足。

  甘其毛都口岸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境内中蒙两国边境线703号界碑附近,与蒙古国南戈壁省汉博格德县嘎舒苏海图口岸隔界相望。1992年正式辟为国家一类季节性双边口岸。2007年9月12日,国务院批复扩大为中蒙双边常年开放的边境公路口岸,2009年9月实现正式常年开放。2009年进口主焦煤327万吨,累计贸易量已达1000万吨,跃居内蒙古自治区过货量最大的公路口岸。

  从1989年至2012年,甘其毛都口岸经历了对蒙边境贸易临时过货点、国家一类季节性双边口岸、双边性常年开放口岸的变迁。

  甘其毛都自古就是中蒙边民贸易的重要通道之一,其作为主要商道的历史可追溯到元明时期,在蒙古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1989年12月20日,甘其毛都口岸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为对蒙边境贸易临时过货点。1992年6月4日,正式成为国家一类季节性双边口岸,同年7月开通,成为巴彦淖尔市向北对外开放的唯一国际大通道。

  2004年,实现煤炭进口在非开放期间临时开放,5月28日,蒙古国原煤正式通关;7月5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双边性常年开放口岸,对外辐射蒙古国南戈壁矿产品资源富集的省份,对内辐射内蒙古以及内地。

  2007年9月12日,国务院以国函〔2007〕85号文件批复甘其毛都口岸为中蒙双边常年开放的边境公路口岸;12月27日,海关总署发文批复同意设立乌拉特海关。

  2008年1月,乌拉特海关筹备处进驻口岸开展工作; 10月17日,口岸通过自治区常年开放预验收。

  2009年6月3日,通过国家常年开放正式验收;8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甘其毛都口岸常年开放;8月28日,乌拉特海关正式挂牌成立。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口岸贸易大幅增长,2007年和2008年口岸过货量位居全区第三位。口岸基础设施也日趋完善,一座初具现代化的国际性口岸正在形成。

  “在成立海关时,蒙古国没有资金建设口岸,我们提出为他们建设的主张,希望能促进双边交流,我们这一主张,对本旗乃至全区的促进作用非常大。”边保权说。

  乌拉特中旗在口岸建设方面,按照超前规划、多方投入、完善功能、支撑发展的原则,不断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通关能力。截至今年6月30日进口煤炭达到600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40%。

  目前,海关全面完成配套建设工程。总投资6亿元,占地面积5350亩的海关监管公路铁路公共物流园区、疏港公路硬化和海关监管封闭运煤专线项目开工建设;华方国际物流园区监管区经呼和浩特海关同意已临时启用,

  甘其毛都口岸是国家一级陆路口岸,常年通关,口岸功能日益完善,是连接蒙古国、俄罗斯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毗邻的蒙古国南戈壁省矿产资源富集,其中塔本陶勒盖煤矿(TT矿)、奥云陶勒盖铜矿(OT矿)是世界级的大型优质煤矿和铜金矿床。甘其毛都口岸是中蒙合作开发两矿的最佳通道。

  甘其毛都口岸经过20年的建设与发展,年进出口贸易量节节攀升,已跃居至自治区第三大口岸。2010年,甘其毛都口岸进口煤炭600万吨。

  乌拉特中旗围绕口岸及加工园区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口岸及加工园区为载体,以蒙古国资源为支撑,按照工业重镇、边贸旅游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发展定位,不断加大口岸投资建设力度。从2004年以来,已进口原煤1100.58万吨,至今年9月22日,甘其毛都口岸进出口货物达到539万吨,其中原煤实际进境524.06万吨,创下新纪录。共征收税款4.54亿元,为去年同期的4.18倍。

  2006—2009年,甘其毛都口岸完成口岸建设规划、疏港公路、城镇基础设施、联检办公生活设施、监管查验设施和物流商贸园区等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口岸2.2平方公里规划区道路、给水、供电、通信和电子报关全部畅通。总计投资8.78亿元。

  目前,口岸总规、控制性详规、中心区城市设计以及公路、铁路、飞机场规划已经完成,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增设了口岸互市贸易区、专业市场区。口岸加工园区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6亿多元,建成了“五纵四横”区间道路35公里和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完成了日供水2000方的给水工程,700万吨/年供水和3万吨/年污水处理厂年内建成投用。实施了道路、供电、供水、绿化等“四通一平”工程,具备了承载大型重化工业的基础条件。

  中蒙甘其毛都口岸的常年开放对于乌拉特中旗、巴彦淖尔市、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全国的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口岸大量进口蒙古国原煤,出口农副产品、服装和日用品,弥补我国短缺资源,促进了经济发展。

  战略资源加工基地

  乌拉特中旗重点发展化工、能源、金属和其他新兴产业。今年全年计划实施工业重点项目31项,完成目标任务33.8亿元,仅上半年就已经建成70%以上。

  金秋时节,记者在乌拉特中旗采访看到到处都是一片繁忙景象,没有一处停滞工程。

  边保权认为,旗里的大变化得益于工业的大发展。 在今年上半年的全市经济形势分析会上,中旗交出了这样的一份成绩单:工业增加值完成35.15亿元,同比增长33.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29.6亿元,可比价增长25.3%;位列全市第一。

  在化工产业方面,主要项目有神华巴彦淖尔能源公司一项300万吨洗煤项目、120万吨焦化项目,今年已经投产,该公司二期900万吨洗煤、360万吨焦化90万吨甲醇、30万吨聚丙烯项目也已经开工建设。此外还有毅腾四期、蒙正鼎发、锦达等7个洗煤项目已经进入建设程序,年内乌拉特中旗洗煤能力将突破3000万吨。24万吨硫酸及40万吨氮磷钾复合肥和5000吨糠醛已经开工建设,5万吨无水气化氢项目也积极进行前期工作。

  在能源电力发展方面,乌拉特中旗积极发展清洁能源,为本区经济发展提供清洁动力。据介绍,中电投三期、国华四期、中国风电一期3个4.95万千瓦风电项目全部开工,年内全部装机并网,全旗风电装机总规模将达到110万千瓦。国电能源2万千瓦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已经开工。在传统能源方面,神东电力2×35万千瓦低热值煤电项目正在建设过程中,也将于年内发电。

  在有色金属的黑金属方面,20万吨铜冶炼项目,太平公司的二期扩产项目,和海明矿业110万吨铁选项目均已在进行建设过程中。

  新兴产业方面规划的5个项目均已开工,包括汉马硅业一期多晶硅项目、永耀公司10万吨碳素加工项目以及风电装备制造项目,其风电装备制造项目包括中科宇能、华锐风电、济变电力、天力风电等公司,这些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年内全部建成投产。

  为了让神华落户中旗,了解内情的人们都知道时任旗长的边保权不知道去了多少次神华总部,他是用真诚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感动了神华……

  乌拉特中旗规划局局长李森说:“根据我们旗的情况,规划的宗旨是选择合适的城市化道路;城区功能布局及结构调整;塑造城市特色;谋求城乡协调发展。”

  根据当地规划,在全旗范围内形成北部、中部、南部三个经济分区,重点打造沿海甘线和甘泉铁路的中部经济隆起带。北部经济区包括甘其毛都口岸、川井镇、巴音乌兰苏木,重点依托甘其毛都口岸发展口岸经济;大力发展风电产业、生态型草原畜牧业;适度开采地下矿产资源。

  中部经济区包括海流图镇、石哈河镇、呼勒斯太苏木和新忽热苏木,重点依托海流图镇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园区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利用装备制造业;依托有机食品工业园区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依托温更等矿区大力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山前经济区包括乌加河镇和德岭山镇,重点依托口岸加工园区大力发展矿产资源的精深加工业。

  以甘其毛都口岸、海流图镇城区、口岸加工园区为重点,以海甘线、海五线和西甘铁路、甘泉铁路为轴线,打造“一线三区”的中部经济隆起带,成为推动巴彦淖尔市市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乌拉特中旗始终把建设中蒙国际能源大通道、进口资源战略加工基地和草原特色浓郁的宜居城镇作为重中之重,以甘泉铁路公路为主轴线,着力构建甘其毛都口岸贸易区、海流图城镇区、金泉进口资源加工区三区联动互补的“一线三区”经济带,培育经济发展新优势,打造产业转移承接地,旗域经济发展平台日趋完善。

  甘其毛都口岸加工园区是承接口岸入境资源落地加工,以建设国家级引进境外资源战略加工基地为目标,发展以煤焦电化和铜冶炼为主的产业园区。按照口岸园区一体化发展思路,口岸进口资源将全部规划到园区进行加工增值,逐步形成链条式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口岸特色经济。

  结合口岸近期规划进口3000万吨主焦煤、200万吨铜精砂的能力,在加工园区规划3000万吨洗煤、1200万吨焦炭及系列化工、4×60万千瓦中煤煤泥发电、40万吨铜冶炼、20万吨铅锌冶炼、1万吨镍冶炼、10万吨铬盐、20万吨石墨等项目,构筑煤化工、铬盐化工、有色金属冶炼、非金属冶炼循环经济产业。

  园区现有洗煤、有色冶炼、高载能企业25家,已形成700万吨洗煤、10万吨合金产品加工、30万吨水泥生产的能力,年内洗煤产能达到1500万吨。两个百万吨焦化项目正在做前期工作,计划今年开工建设。神东电力集团、大唐国电利用中煤发电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华丰集团25000KVA工业硅项目年内建成并投产。远鑫集团镍冶炼项目,神华集团甘泉铁路、铁道部西金铁路57公里已全线开工建设,已于2011年底建成通车。

  神华集团、中铝集团与蒙古国和加拿大艾芬豪等公司,加大了与塔本陶勒盖煤矿和奥云陶勒盖铜矿开发与合作力度,并开工建设甘其毛都口岸至包头的铁路项目,为加快构建国家战略资源加工基地奠定了基础。澳门永晖、包钢普兴、内蒙古庆华等公司,采取援建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资源进口量突破300万吨,加快了洗煤和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步伐。

  建设草原宜居城市

  乌拉特中旗南依八百里河套,北与蒙古国接壤,西与乌拉特后旗相连,东与包头为临。近400年前,乌拉特牧民从呼伦贝尔草原迁徙至此,戍守边疆,自此,各族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

  沧海桑田几度变幻,昔日的大漠已经变成了宜居的家园。

  走在宽敞的广场上,阳光下小朋友在喷泉里嬉戏,放风筝的刘大爷说:“这两个广场建成后,我们每天带着孩子来,花多,草多,还有水……”这是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乌拉特中旗鸿雁广场。位于海流图新区,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绿地率达38%,工程总投资2200万元。广场为对称式布局,现代建筑风格与蒙元文化巧妙结合。

  近年来,乌拉特中旗先后建成了6万平方米的哈萨尔公园、5万平方米的鸿雁文化广场、3.4万平方米的巴云英公园,还将在公建区内建设一处突出蒙古长篇小说、诗歌、音乐的文化长廊和广场,为新区再添新亮点。

  “十一五”期间,乌拉特中旗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经营”的思路,不断完善城镇功能,着力提升城镇品位。

  乌拉特中旗将以加快城镇化进程为主线,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进一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扩大城镇建设规模,以创建生态园林城镇为出发点,以构建和谐城镇为目标,注重近期建设与远景目标的结合,高标准、高起点编制集镇规划,优化空间结构和发展框架,改善和提高城镇的空间环境质量,提升城镇综合功能与建设水准。

  在区域布局上立足合理配置资源,对工业、农业、商贸、文教、居住、绿化、水电等进行综合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和配套失衡,发挥城镇的最佳效应。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控制,使社会、经济、环境相互协调,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和城镇景观面貌,彰显民族文化特色,努力打造功能完备、特色鲜明、景观美好、和谐宜居、具有竞争力的边陲城镇。

  巴美肉羊养殖产业化

  “为了发展本地的巴美肉羊,从2007年以来,政府累计投入3亿元为牧民盖棚舍,引进种羊,这些都是无偿为牧民提供的便利,这一投资金,带来了本地肉业的迅速发展以及牧民的富裕。”在谈到巴美肉羊的发展时,边保权欣喜地告诉记者。

  巴美肉羊养殖、加工和销售已经为当地带来不菲的收入,让百姓富了起来,什么是硬道理,什么官是好官员?边保权说:“让老百姓兜里有钱,心里有底才是硬道理,能带领老百姓致富才是好官员……如今,这一举措已使一个品种的绵羊成为一个产业。”

  巴美肉羊是以当地细杂羊为母本,德国肉用美利奴羊为父本,由内蒙古自治区广大畜牧工作者历经二十余年培育而成的第一个肉毛兼用品种,具有适合舍饲圈养、耐粗饲、抗逆性强、适应性好、羔羊育肥增重快、性成熟早等特点。巴美肉羊,被旗农牧业局副局长王贵印戏称为草原鲍鱼,因为它肉质鲜美,价格不菲。

  2007年5月通过国家畜禽资源委员会审定验收,并正式命名,巴美肉羊是巴彦淖尔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是国内第一个肉羊杂交育成品种,创立了巴美肉羊品牌,形成了肉毛繁育性能兼优的主导品种。

  养羊业是牧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农牧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但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农区种植业出现了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价格走低、增产不增收的局面。由于宜耕地的大量开发,农区畜牧业以放牧为主的经营方式已无路可走,农区畜牧业举步维艰,农民开始大量卖羊,每只羊售价仅70—80元,农区牲畜头数由1990年的39万只下降到1999年的34.2万只。

  乌拉特中旗以建设肉羊育种园区、养殖园区为突破口,走企业创品牌、组织化建设为纽带、农牧民养殖为主体的产业化发展道路,使巴美肉羊的种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建成肉羊养殖以自繁自育为主,规模化生产、质量可控、技术配套、可追溯制度健全、组织化运行体制完善、产品竞争力强的优质肉羊标准化生产基地。

  今天,乌拉特中旗巴美肉羊饲养量由2000年建成的2户、100只,增加到2012年的2万只,种公羊的生产数量由2000年的50只,增加到2012年5000多只,带动了巴彦淖尔市巴美肉羊饲养量达到5万多只。

  据乌拉特中旗农牧业局副局长王贵印介绍,现在一只几个月的巴美种公羊就可卖到1800—2000元,大的种公羊最多可卖到3000—4000元,而且供不应求。目前建成了乌加河镇永胜一组和红光六组两个育种园区,组建了“大众顺”和“祥园”两个巴美肉羊育种专业合作社,并取得了自治区级《种畜禽经营许可证》,成为农业部“肉羊标准化示范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和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巴美肉羊高效繁育及标准化养殖生产技术集成推广”示范基地。

  两个育种园区的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应用先进技术育种的能力,改变了肉羊育种由过去的分户饲养、分散管理,形成了园区化育种、集中培育、规模化发展的水平。种羊生产走上了标准化、法制化的轨道,种羊质量明显提高,供种能力不断加强,种羊越来越得到农牧民的垂青和社会的认可。

  种羊的销售势头良好,四年来累计销售种羊1万多只,不仅满足了当地的需求,还远销到山西、宁夏、甘肃省等地区,巴美种羊的区域优势明显显现,为发展优质肉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曾在201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旭日干视察后感受:“肉羊产业的方向就应该是这样的,根据我在世界各国考察调研的经验,这个模式在国际上也是领先水平”。

  针对巴美肉羊,乌拉特中旗财政投资资金,建设肉羊养殖园区和培育规模化养羊户,加快了肉羊产业的建设步伐。肉羊规模化生产由2000年建设的76个规模化养殖户,出栏育肥羊3000只,发展成为标准化肉羊养殖园区17个,规模化养羊户达到760户,规模化养羊23.29万只,年育肥出栏18.56万只的规模。

  同时,改良当地绵羊32万只。农区肉羊的饲养量由2000年的34.2万只,增加到2012年的110万只,增长69%,优质肉羊标准化生产基地初具规模。肉羊生产方式得到了快速转变,改变了过去羊品种杂乱、品质不齐、羊肉质量低、效益差、经营管理分散粗放,资源优势难以形成产业优势的问题。

  据王贵印局长介绍,通过肉羊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巴美肉羊育种规模的快速扩张,两个育种园区的建设,有效带动了全旗巴美肉羊饲养量的增加,目前达到2万只,年培育种公羊5000只,年产生效益550万元。17个肉羊养殖园区和760个规模养殖户,年育肥出栏肉杂羔羊18.56万只,年产生效益5338万元,全旗农区有农业人口57675人,人均增收1020元。而且,羊肉品质大有改善,形成优质羊肉特色产业后,增值空间更大,效益更加可观。

  现代肉羊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肉羊生产,提高了巴美肉羊的生产性能和种羊质量,进而加快优质肉羊的改良步伐,扩大优质羊肉生产规模,提高肉羊养殖效益,广泛带动全旗肉羊改良数量增加,改良数量为32万只,每只增收73元,共增收2336万元。增加转化农作物秸秆及副产品4740万公斤,增加效益2464.8万元。

  同时带动了农业经济结构科学合理调整,推动农牧业生产及加工的专业化分工、集约化生产,促进当地畜产品加工业、物流、商贸的发展。三是缓解就业压力,创造就业岗位1000多个,拓宽了农牧民的增收渠道。又可以使部分农民从种植业转移到养殖业上来,使冬闲变冬忙,实现季节性就业互补。

  以乌拉特中旗养羊协会的法人资格于2010年9月成功申办了“乌拉特羊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旗草原畜牧业生产的羊肉,以地理标志保护的形式进行保护,成为乌拉特草原农牧民的宝贵财富,为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发展优势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生态上,现代肉羊产业的发展,提高了畜牧业的商品率,农区年出栏肉羊40万只,加快牲畜出栏速度。养羊数量的增加,为有机复合肥生产提供大量原料,增加生产有机肥13595万公斤,创造效益952万元,相当于建立了一个较大的生物肥料加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