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
弘扬“晋商精神” 彰显文化“软实力”
近年来,山西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统筹发挥好煤炭资源、文化资源两大优势,进行高端创意、深度发掘、高位开发,将文化功能纳入转型综改试验区规划中,把建设文化强省作为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举措,选准发展路径,保持文化产业的强劲发展势头。袁纯清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山西要把建设文化强省作为全省上下的共同使命,建立一整套适应市场需求和文化改革的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文化强省建设的强大合力。
袁纯清认为,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的热切愿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深刻认识文化属性的双重性、需求的多样性和传承的创新性,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引领山西发展、提升山西形象、增强山西综合实力为根本,努力实现文化跨越发展。准确把握文化建设特点、遵循文化建设规律,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推进文化建设。
袁纯清讲道,山西的历史让世人敬佩,曾经的晋商让世人瞩目,面对新的机遇,务必要依托山西丰厚的文化资源,突出转型跨越、抓住建设转型综改试验区的机遇,进一步探索文化改革的新思路新机制,建立健全激励保障、监督约束机制,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打开文化发展的源头活水。要建立多元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金进入文化产业,增强文化单位的内在活力。加快构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要顺应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把弘扬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
袁纯清强调指出,党的十八大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广大干部群众要从政治和大局的高度思考问题、开展工作,把履职尽责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背景下来思考,放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下来谋划,放到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中来推进,把注意力集中到谋全局、议大事上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十八大精神上来。要提升素质,深入考虑问题,积极建言献策,扎实推动工作。要以实际行动作出表率、树立形象,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促进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实;不断改进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自觉清正廉洁;带头创先争优,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做好表率。要在密切联系群众中增进感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把大家的聪明才智凝聚起来,要以严明纪律履行职责、行使权利,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昂扬的精神状态参与各项议程和活动,以实际行动展示山西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风貌。
加快城市转型步伐 发展百里汾河经济
——专访临汾市委书记罗清宇
临汾地处太原、郑州、西安三个省会城市连接中点,区位优势突出,历史悠久,有“华夏第一都”之称。近年来,临汾市着力加快区域发展,因地制宜进行科学论证,提出了“建设百里汾河”的宏大构想,临汾市委书记罗清宇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说,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目前来看,“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建设已成为临汾乃至全省新的发展极。目前,集绿色带、生态带、产业带、城镇带为一体的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作为山西的中枢地带,临汾正在着力打造全省转型跨越先行先试示范区。
罗清宇强调,“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作为临汾平川板块的核心区域,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比较效益高,是全市人口最集中、经济最发达、立体生态环境最好、最可提升塑造的区域。临汾市统筹区域内各种优势资源,“四化一体”、科学推进、先行先试、寻找突破,着力打造18个大型工业园区、10个大型现代化农业园区、6个物流园区、17个文化旅游景区,打造两个中心城市、四个“大县城”、十九个重点镇。抓住了这一板块,就抓住了全市经济发展的龙头和命脉,支撑起临汾“沿汾崛起,两翼齐飞”的新格局。同时要因汾制宜,科学统筹,依托项目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制定一个符合全局性、战略性和引领性的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到“十二五”末,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区域内城镇人口将达到120万,经济总量达到130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40亿元,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成为支撑全省城镇化布局的三大城镇集群之一。
增强项目辐射能力 实现结构式扩张
——专访大同市委书记丰立祥
近年来,大同市依托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地域发展结构模式,围绕打造文化名城、构筑旅游名都、实现经济强市的宏伟构想,拓展工作思路,勇于改革实践,强力推进项目落地生根,全市呈现出全面开花、蓬勃发展的新气象。为此,《中国企业报》记者专访了大同市委书记丰立祥。
丰立祥指出,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众所周知,作为北方重要城市的大同素有“煤都”之称,一元化的发展模式让这个曾经的重工业城市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周边城市竞相前行的道路上,大同如何能摆脱困境,把握历史机遇,开拓思路,实现突破,成为广大干部和群众首要任务,在痛定思痛之后,经过多方考察和调研,集合国内外的发展模板,大同市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发展格局务必实现由“黑”转“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发展。
丰立祥强调,今年有两大标杆项目正在建设,一个是协和光伏项目,计划依托这个龙头项目,进一步引进更多的光伏企业,延伸建设太阳能光伏全产业链条,形成一整套产业发展完备系统,成为全市第一支柱产业。另一个是同煤集团与中海油合作的年产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在此基础上,要搞一些配套的循环项目,计划将来做到100个亿以上,这个项目对全市的能源结构也将产生重大改变。此外,还有同煤60万吨烯烃、同钢300万吨钢材、蓝星集团精细化工三个100亿元以上的转型项目;现代医药产业经过低成本的异地搬迁改造升级;华润20万吨啤酒、同煤10万吨活性炭、经建投5万吨玄武岩、陕汽5万辆新能源汽车、华润新能源风电项目等一批重大转型项目,即将投产达效,项目运营必将改变传统的产业结构,形成多点开花、多元支撑的产业格局,也必将极大地带动民生进步和城市发展,使大同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转型的标杆。
把握机遇 构筑新时代战略框架
——专访朔州市委书记王茂设
朔州市是一座因煤而建的资源型新兴城市。随着生态观念的深入贯彻,朔州立足当前发展形势,提出努力建设循环经济集聚区,全面建设新朔州的战略发展思路,为此,《中国企业报》记者专程采访了朔州市委书记王茂设。
从建设基地和园区入手,发挥地域优势,也是朔州市的一个特色,对于打造多元化的发展格局方面,王茂设说,从这一点来讲,并不是朔州的首创,朔州发展模式的制定也是集合众多兄弟省份的特点,经过专家调研实践得来的,发展,不能空穴来风式的定调,只有立足实际,才能决胜千里。为此,经过几年来的不断调整,这一发展策略还是符合朔州未来的。目前规划入园项目261个、总投资3246亿元的固废综合利用工业园区、朔城区富甲工业园区、平鲁北坪循环经济园区、东露天循环经济园区、山阴金海洋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怀仁金沙滩陶瓷工业园区、应县新型产业科技园区、右玉梁威工业园区等“八大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加快建设600万吨粉煤灰精细化利用、15亿件日用瓷和5000万平方米建筑瓷基地,实现产业化扩张,以晋西北商贸物流园区等6个大型园区及10个大型商场和批发市场建设为重点,建设集生产、仓储、配送、交易为一体的现代物流基地。与此同时,朔州紧抓机遇,全力打造全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创建洁净能源电力基地,打造全国农区特色型生态畜牧基地,按照“多联产、全循环、抓高端”的思路,努力实现煤炭资源大市向新兴产业和循环经济强市的跨越。
紧抓核心发展机遇 架构开放合作格局
——专访晋中市委书记张璞
《中国企业报》记者踏入晋中大地,感受最深的是晋中市在同城化思维下的主动对接与深度融合。北部新城,主要基础设施建设全部完成,累计投资完成18.3亿元,连接太旧、大运、太长三条高速,投资44亿元、全长71.6公里的龙城高速建成通车。晋中市委书记张璞对记者讲,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晋中市紧紧抓住全省综改试验区建设和太原晋中同城化两大机遇,按照“一区两翼”协调发展布局,遵循“四化”一体、项目支撑、同城发展、综改推动的转型路径,走上转型发展的快车道。
“抢抓机遇,全面开放,拓展思路,立体谋划。”张璞用十六字精确概括了晋中的发展模式。张璞说,“机遇”在晋中是个热词。如果说综改区的机遇兄弟市共同所有,那么同城化的机遇,晋中独占一份。晋中格外珍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张璞指出,以北部新城开发、潇河生态区建设为切入点,重点在新能源汽车、机械制造、大型物流、农副产品批发、房地产业以及道路体系等方面,取得合作和融入的重大突破;要下力气强化县域经济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按照产业集群化、特色城镇化、区域一体化的思路和新型能源基地、煤焦化工基地、新型制造业基地三大板块经济布局,重点支持东山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和扶贫开发,推进以煤电化为主的循环经济发展,促进东山大开发;稳步提升平川五县装备制造业、纺机、液压、玛钢、食品、医药等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加快平川大发展。
让“蓝焰”照亮华夏大地
——专访晋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武华太
近年来,晋煤集团公司按照“主业强盛、多元发展”的战略发展思路,着力打造中国的新型能源集团,形成了多种产业相互支撑、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中国企业报》记者在约访晋煤集团掌门人——武华太的前夕,他刚与中国银行山西分行负责人洽谈完双方互通合作事宜,在他看来,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只有不断地推进强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充分运用超前的科学发展理论,创新思维,锐意进取,企业才能在大潮中独占鳌头,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双丰收。
据了解, 作为全国最大的煤化工集团、全国最大的煤层气开发利用集团,总资产和营业收入登临“双千亿”平台,其中70%的营业收入由“非煤”创造。在与武华太的交谈中,记者深切感受到晋煤集团发展的清晰思路。集团公司正鼓足干劲,加快推进建设“亿吨基地、千亿规模、百年企业、能源旗舰”战略目标,力争到“十二五”末,形成1亿吨煤炭生产和建设能力框架、50亿立方米煤层气抽采能力、2000万吨总氨生产能力、25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实现生产经营总额1000亿元以上,努力把企业建设成为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跨区域、跨行业的现代化能源旗舰型集团。
武华太介绍,晋煤集团以循环发展为路径,着力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蓝焰”牌无烟煤的品牌优势,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率先在全国开发利用煤层气,近年来煤层气抽采量始终保持全国第一;将洗煤的副产品作为燃料进行坑口发电,建成了全国最大的低浓度瓦斯发电集群;在煤机制造方面拥有20余项国内首创及国际领先技术,跨入全国煤机制造行业10强行列。同时,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助推企业转型发展。在此基础上,晋煤集团大胆创新,建设了国内实力最强的山西煤层气工程研发中心,其自主研发的井上井下联合抽采技术,使煤层气抽采量提升4倍以上。武华太说,作为晋煤人他深感自豪。经过几代晋煤人的不懈努力,今天的晋煤已然脱胎换骨,摆脱煤炭企业的怪圈,企业效益逐年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