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题>> 正文

高库存压垮服装业?

中国企业报道 作者:陈青松  2012-10-22 19:21:22 阅读:
核心提示:金融海啸后又遇欧债危机,欧债危机下又是国内消费受阻,在内外整体经济形势低迷的背景下,服务行业遭遇严重打击:销量严重下滑,库存高企、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上涨、利润薄弱甚至亏损……近来,国内服装行业感受着“压力山大”,不少企业被迫减产甚至停产。

  “去库存”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服装企业正在遭遇寒流。

  金融海啸后又遇欧债危机,欧债危机下又是国内消费受阻,在内外整体经济形势低迷的背景下,服务行业遭遇严重打击:销量严重下滑,库存高企、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上涨、利润薄弱甚至亏损……近来,国内服装行业感受着“压力山大”,不少企业被迫减产甚至停产。

  近几年来,金融海啸后又遇欧债危机,上半年服装出口增速总体下降了10%左右。今年内需市场呈现低迷的态势,出现了负增长。在内外整体经济形势低迷的背景下,服装行业遭遇严重打击:销量严重下滑,库存高企、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上涨、利润薄弱甚至亏损。

  “高库存”凸显

  在低迷的形势下,服装行业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高库存”。尤其是今年以来,库存问题让国内多数服装企业头痛不已,包括知名服装品牌都深陷“高库存”之苦。

  据悉,“高库存”横扫之下,国内知名服装品牌除了美特斯邦威,李宁、凡客庆品、海澜之家、森马等都被波及。

  今年2012年6月,国内服装行业知名零售企业海澜之家IPO申请被证监会否决,一时间引起极大的关注。海澜之家被否的主要原因是过高的库存和过低的存货周转率。

  截至8月29日,包括服装业及其上游纺织业在内的80家上市公司中报数据显示,80家公司上半年库存合计高达671亿元。其中,服装行业的雅戈尔、红豆股份、际华集团、美邦服饰和森马服饰在内的11家公司库存均超过10亿元。

  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现在中国所有的服装企业都停产,中国人不用担心没有衣穿。现在各企业所有的库存加起来还都够在市面上卖两年。

  中国服装业资深分析人士汪前进表示,与正常水平相比,今年服装企业普遍的库存压力高出好几倍。中国服装业主要是外向型经济,服装产品销售不出去,外需低迷,为此内需市场压力增加。

  有企业负责人甚至表示,自己辛苦一年赚来的,都跑仓库里去了。

  广东明人服装厂销售部王先兵部长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服装行业而言,一旦库存高企,则意味着整体形势严峻。目前来看,还没有迹象表明企业库存见底,估计下半年企业都会将重点放在清理库存上,到那时,市场竞争将更会比现在更加激烈。

  李宁公司执行副主席金珍君此前也表示,零售端去库存化的压力形势严峻,这使得行业竞争更激烈。

  高库存主因

  有专家表示,今年服装库存高企的问题特别突出,主要原因是市场低迷。此外,一个重要因素是服装行业销售模式存在的弊端。

  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内服装企业在销售渠道中普遍采用“品牌商—批发商(代理商)—零售商”的批发分销模式,这种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对市场供需反应迟缓且不准确,代理商订购较多商品以备断货,品牌商储备较多商品以备补货,从而形成需求“变异放大”现象。

  “举个例子,比如终端客户实际只需要10件,零售商就会认为需要15件,到分销商那里达到20件,最后反映到生产企业那里,这个数字就扩大到20至30件,比原来整整提高好几倍。”某知名品牌加盟商谢华明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

  谢华明介绍说,对服装企业而言,除了像春节、秋冬换季等特殊的旺季,一年中整体上顾客需求量不会有明显的波动。经过零售和批发商这几个中间销售环节放大后,订货量逐级往上加,到供应链的顶端数字就会明显偏在。“这是服装行业的特点和惯例,周转所需是重点,由此衍生出库存问题。”

  谢明华还说,库存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服装生产模式还停留在“订货会”模式,如春季、秋冬订货会,市场信息主要由下游分销商提供,然而根据订货量生产,而真正来自第一线消费者的信息很少。

  广东明人服装厂的销售部王先兵部长也认同这个观点,他说,“在这种脱离消费者需求的生产模式下,生产出来的服装往往落后于当时流行的颜色和款式,具有滞后性,销量会低于预期,从而形成高库存。”

  “服装生产企业从接单到成品上市平均周期三个月,有时甚至更长。当滞后于市场三个月的成品上架,库存积压就成为必然。”王先兵说。

  据了解,当市场处于高增长期时,库存问题会被市场的繁荣表象所掩盖、被快速的销售增长率慢慢消化,根本不会引起企业重视。但当行业步入寒冬,销售受阻,库存的弊端便会迅速凸显,成为企业生产、销售链条上的严重障碍,于行业发展十分不利。

  谈到高库存给服装企业带来的弊端时,王先兵部长向记者表示,高库存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价格缺乏支撑,卖不起价;二是产生了额外的储存成本;二是需要更多的运输成本;四是浪费了大量产能。”

  “一系列的危害,吃掉了本就薄弱的利润。”王先兵进一步解释称,目前储存和运输成高持上涨,企业成本压高很大。而在产能恒定的情况下,如果生产的某款服装滞销,同时就意味着可能畅销的产品失去了宝贵的生产时间和机会。

  “现在的服装概念跟以往不一样,尤其是时尚类的服装,更高的服务层面是心理价而不是‘身体保暖价’,过季的商品会贬值,这在服装行业体现得尤为明显。三个月前的货跟现在绝对不一样,服装还是原来的服装,价格肯定不是原来的价格。”王先兵说,“如果是三四年前的货,就是地板的价格了。”

  打折成常态化

  服装行业产品“高库存”之下,“去库存”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日,《中国企业报》记者在采访调查中发现,面对服装产品的高库存,首现反映在终端市场的便是打折促销。

  在北京一些商场的品牌专卖店,记者发现一些知名服装品牌等都在忙着打折促销。

  在丰台区一家中型商场服装区域,几乎每家都挂着促销广告。虽然货架上的服装琳琅满目,且正逢周末,但人气却不旺,大多数售货员都在闲聊。

  “这是我们刚进的一批货,价格只有原来的五折。”一家专卖店售货员小李无奈地向记者介绍,“你如果不信的话,可以上网查以前的价格。现在有的货比批发市场的还要低。”

  调查中记者了解到,包括很多知名品牌在内,从新品上市就开始打七、八折、有的折扣店甚至可以打到三四折。特别是运动品牌,打折力度历史罕见。

  如果说旺季、换季等特殊时段打折促销是商家消化库存、回笼资金的重要手段,但与以往不同的是,现在打折不分淡旺季,已经是长年常态化了。

  常态化、高折扣之下,反映的是各品牌巨大的库存压力和现金需求。

  那么,如何从根本上化解国内服装企业的“高库存”之苦呢?

  王先兵向记者表示,ZARA的经验很值得国内服装企业参考。

  资料显示,ZARA是西班牙Inditex集团旗下的一个子公司,它既是服装品牌,也是专营ZARA品牌服装的连锁零售品牌,为全球排名第三、西班牙排名第一的服装商,在世界各地56个国家内,设立超过两千多家的服装连锁店。

  ZARA最值得业内称道的,是以“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服装”为经营理念和“快时尚”模式,与一般国内服装企业不同,ZARA公司的设计在早期推出阶段就介入并实现小规模生产,从而实现三个快速,即“快速生产、快速销售和快速退出。这种方式效率高、成本低、灵活性高,且不易形成库存积压。

  “我认为,服装企业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应该从模式入手,有效与世界大公司接轨,借鉴ZARA等知名品牌企业周转快、批量小和引领时尚的优点,真正做到贴近消费者,不断发展壮大。”王先兵说。

  “目前,服装行业的情况不容乐观,服装企业普遍出现高库存现象,业绩水平不断下滑。”中投顾问轻工业研究员熊晓坤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半表示,要走出目前的困境,服装行业应首先扩宽销售渠道,尝试线上销售,现阶段,消费者越来越热衷于网上购物,线上销售是一大不容忽视的商机;其次,加强品牌形象建立,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产品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最后,进行多元化经营,针对不同层次消费者,采取不同的经营手段。

  另外,培育“利润”产品成为诸多服装品牌的现实选择。

  王先兵对记者表示,上半年该公司生产多年的主要产品下滑明显,但新培育的利润高的产品成效明显,对总的销售贡献很大。而九牧王半年报告期内依靠核心产品男裤的美誉度,衬衫、夹克及其他产品销售额均有四成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