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联盟热点>> 正文

政策治标不治本 “实名制”名存实亡 预付卡监管落地成关键

中国企业报道 作者:王莹  2012-10-22 19:13:51 阅读:
核心提示:近日,央行出台《支付机构预付卡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拟于11月开始实施。《办法》对购卡实名制度、非现金购卡制度和限额发行制度等要求做了进一步细化。业内人士指出,这意味着“游走于灰色地带”的预付卡将被正式纳入监管。

  近日,央行出台《支付机构预付卡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拟于11月开始实施。《办法》对购卡实名制度、非现金购卡制度和限额发行制度等要求做了进一步细化。业内人士指出,这意味着“游走于灰色地带”的预付卡将被正式纳入监管。

  不过,对于央行此次新政的实施效果,也有人士表示怀疑。早在2011年6月,国家七部委就颁布了《关于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的意见》,提出购卡实名制要求,然而时至今日,这一要求却并未真正得到执行。

  灰色链条紧锁预付卡

  近年来,“预付卡业务”几乎已成为各大商场、超市、餐厅等消费场所和相关机构必需的经营之道,涉及面愈加广泛,已经形成一个庞大而稳固的产业链条。随着交易量的增加,一些腐败交易、洗钱、套现等风险隐患逐步滋生,让预付卡业务蒙上一层灰色阴影。

  在这个灰色的利益链条的每个环节,发卡机构、签约商户、消费者、黄牛党各渔其利。

  “有些公司和机构已经露出了通过大规模的预付卡套现来逃税甚至洗钱的苗头。”某商业银行相关人士向《中国企业报》记者透露,“在台面上只说是避税,其实和逃税没什么区别。”

  北京某公司员工向记者坦承,公司每年有通过购买预付卡“避税”,这成为“调节”利润数字的一种半公开手段。

  “由于市场不规范,洗钱集团可以假借发卡业务需发大量预付卡,将非法资金混入所谓零售渠道发卡所得收入之中,以增加追查实际来源的难度。”业内人士表示。

  除洗钱、逃税之外,不规范的预付卡交易还使得公款消费和收卡受贿的现象频发。

  2011年,中国礼品市场年需求额近8000亿,预付卡在礼品市场上的走俏被指涉及行贿洗钱;去年年末,一则关于“上海八佰伴跨年折扣,一市民刷了70万OK卡”的消息甚嚣尘上,在各大微博上引起疯狂转发。

  “实名制”名存实亡

  央行此次出台的《办法》要求,个人或单位购买记名预付卡或一次性购买不记名预付卡1万元以上的,应当使用实名并提供有效身份证件。发卡机构应当识别购卡人身份,核对有效身份证件,登记身份基本信息,并留存有效身份证件的复印件或影印件。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目前出台的政策只是治标不治本,不会有很明显的效果,有一点抑制作用。制度执行不会到位,变通的办法很多,”业内人士向《中国企业报》记者透露。

  事实上,早在2011年6月,国家七部委就颁布了《关于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的意见》、,该意见要求商业预付卡实名制,对于一次性购买1万元(含)以上不记名商业预付卡的单位或个人,由发卡人进行实名登记。该意见从实施起至今已有一年多时间,但效果却让人深感无奈。

  近日,北京某企业一位行政人员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透露,该企业统一购买了跟公司人数相关的卡,因数额超万元,因此公司得到一点折扣。当记者问及购买时是否进行实名登记时,这位行政人士表示,“超市并没要求。”

  专家:监管需要进一步完善

  对于预付卡是让其继续存在还是取缔?专家意见不一。

  “预付卡的存在对企业本身可能会带来助益甚至暴利,但对社会来讲,只是为偷逃漏税、贪腐行为提供便利手段,消极作用过大。政府一方面要扶持鼓励预付卡发展,一方面又要层层监管,预防杜绝贪腐行为,行政成本太高,并且很难避免疏漏,我认为应该直接取缔预付卡。”燕京大学校长华生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

  艾瑞咨询分析师王维东则表示:“预付卡未来发展还是要看它是否能顺应市场需求。对于企业而言,预付卡可以增加营收、拓展渠道、降低财务风险、提早实现现金流、提升品牌、增加客户忠诚度。只是现在行业尚未成熟,监管也还有一些不到位的地方,需要完善。”

  王维东指出,“去年颁布的管理意见主要表达了政府部门对于预付卡监管的态度,落地性不强,颁布后效果并不显著。而今年11月起执行的管理办法则正式将预付卡纳入监管。

  据悉,此次颁布的管理办法不仅细化了预付卡实名制的管理规定,对各环节的具体情况予以明确。同时对于支付机构的违规行为亦有相应处罚标准,情节严重的,依法注销其《支付业务许可证》。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