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际关系的变化
伴随着企业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由于企业组织结构及组织制度的变化,社会资源供给的丰富,以及获取利己资源渠道的多样化,企业职工人际关系的取向也呈多元化的趋势。
第一,企业内员工与行政领导人之间的庇护主义关系在逐渐弱化,且内涵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之间的关系由原来的保护与被保护、效忠与赐予演变成更多的是含有互动与交换因素的交换类关系。这是因为,首先,关系双方用于交换的资源由企业员工主要通过私人效忠和服从来获得到资源分配的优先机会,演变为员工用以与领导人交换的资源除良好的工作业绩外,更可能的是物质和金钱,这种关系更倾向于一次性的具体交换,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关系是部分的、短期的和不稳定的。其次,员工与领导人的关系具有了合作工具性的内容,从领导人的角度说,他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良性运转密切相关,而企业的有效运作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下级的工作,因此,对于员工来说,与领导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表现在工作上的配合,创造出良好的工作业绩,这与改革前庇护主义关系的关键——无条件服从和效忠——已有了一定的区别。
第二,横向工具性关系的实质也发生了变化,包括外延的拓展和内涵的丰富。由于市场发育的不断完善,人们已不再需要通过与他人建立关系来获取生活的便利,“生活便利的工具性关系”基本已经消失。企业员工外部关系从改革前和改革初期主要为获取生活便利(包括短期商品和便利服务)和特殊机会而建立的横向关系,演变为一种更具有广泛意义的工具性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行为中,企业员工不仅可以获得传统意义上的生活便利和特殊机会,他们更多地是通过获取的信息来拓展自己的视野,达到获取资源的目的,于是人们更多地去涉足社会。
公共传媒系统的发展,使得人们信息来源的方式有了新的变化。传统的公共信息来源主要是报纸杂志、广播传媒等。在信息传输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可利用的传媒变得丰富多彩,像电视传媒、网络系统等,这些公共媒体提供的信息资源与传统媒体提供的信息资源已经有了本质上的区别。特别是通过网络还可以与世界上的任何地方的任何人进行互动交流,交换信息,这为人们获取有用信息提供了一条快捷、有效而且十分方便的途径。它变成现代人获取信息资源的首选方式。但是获得特殊机会的传统工具性关系仍然还有一定的生存土壤,只不过单位组织自身的变革以及理性分配规则的建立大大约束了这种关系的运作空间。
第三,企业员工更多涉足社会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制度风险”带来的种种不确定因素。今天的企业员工大多数已不再是企业的“主人”,企业变成员工获取报酬的场所,权力更多地集中到企业领导人手中,员工在企业中生存的传统意义上的安全感丧失殆尽,他们必须走出去,寻找新的机会,横向工具性关系成为最主要的形式。技术性强是现代企业的一大特点,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作为支持。随着企业领导人手中权力的增加,相应的约束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对企业来讲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人才流失现象,它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深层的是旧有的体制已不适应改革的需要,而作为载体的家族式带有情感成分的工具性关系也严重阻碍了企业员工才能的发挥。
第四,交换是工具型关系类型的重要特征,“公平、平等”的交换法则已被当今人们所普遍接受,它成为人们在互动过程中获取利己资源的重要手段。混合型关系中情感型关系的成分在减少,工具型关系的成分在增加,人们通过自身拥有的资源进行交换,获取利己资源。自身拥有资源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有个人声望、社会地位、经济财富等,有些则是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发现机会、创造条件逐步获得的。
在我国各行各业都在深化改革,组织制度在变,组织结构形式在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变。企业里,员工的人际关系的类型在拓展、在延伸,从根本上讲是员工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即是人际观的改变。思维空间的拓展,各种各样的理念在充斥着员工们的头脑,使得现在没有一个统一的人际观来规范人们的思想。无论出于自私还是慈善的目的,人们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能带来利己资源,它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只不过在经济社会里其表现形式变得更为直接和凸显。现在领导人在劝说、教育员工做好本职工作时,有一句比较常用的话“……好好考虑考虑,为自己的将来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