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略与哲学
“什么是战略?”这是个看似简单又难以回答的问题。如果你问十个人,就会得到十种不同的答案。有的说战略是一种规划,有的说战略是企业的发展方向,有的说战略就是那种长达五年或是十年的计划,有的说是关于企业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的问题……去翻翻教科书,它可能会这样告诉你:“企业经营战略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谋求长期生存和发展,在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以正确的指导思想,对企业主要目标、经营方向、重大经营方针、策略、和实施步骤做出长远的、系统的和全局的谋划。”
战略应当是一种哲学。这并非是对战略的刻意抬高或是对哲学的有意贬低,战略与哲学有许多相通之处。
哲学是一种智慧之学,它描述的是概括性的、大的原则,是分析问题的原则;哲学是一种思维方式,它的原理原则都是分析问题的思路;哲学亦是一种生活方式,它追求的是那些最高最大最终的道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是什么?应该是什么?为什么?”,而战略的基本问题是“业务是什么?应该是什么?为什么?”。它们都试图透过现象去抓住事物的本质。尽管每一位学哲学的都三令五申过:任何其它一门专业知识或学科都不能被称为“智慧之学”,但战略确实是一种智慧,一种根本的思想,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对待事务的态度。
正因为如此,贯穿战略始终的应当是个“悟”字。
就战略管理的两种研究思路而言,“理论导向型”按理论体系分类阐述战略管理问题,理论精妙完整,但会牺牲实践的可用性。“问题导向型”按照实践可能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分类,容易使用,但会打破理论体系的完整。如果说理论导向采用的是一种演绎的方法,那问题导向所用的就是一种归纳的方法。
我们固然可以通过理论的分析指导解决问题或是从战略管理实践中总结出某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经验教训,然而“道,可道,非常道”。每个战略问题都有其独特性,不可能从现成的理论或已发生的实践中找到全部答案;同样的,过去的理论或实践也不可能涵盖现在或将来可能发生的所有问题,就像法律制度的制定有其滞后性一样。
战略需要“悟”,需要一种全局观,需要有预见性,不能是为了解决一个战略管理问题而解决一个战略管理问题。许多时候,从一个具体的理论或是实践中跳出来就会发现一个新的天地。生活中处处有可悟之处,处处有与战略管理相通之处。
一个来自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的故事,或许可以说明这一点。
这是一个关于武当派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拳的故事。张三丰是张无忌的太师傅,经过多年修炼,自创出一套太极拳法,打算教给张无忌。当时张无忌已有了一身的上乘武功。张三丰先演练了一遍,问无忌记住了多少,无忌回答说:“太师傅,这些招数我全记住了”;张三丰又练了一遍,再问记住了多少,无忌回答:“差不多忘记了五成”;张三丰又练,这回无忌说已忘了八成;直到最后,无忌对太师傅说:“太师傅,我已经全忘了”,太师傅很欣慰地对无忌说:“孩子,你终于学成了”。
生活中处处有战略,这就是战略与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