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通行”未必中国通行
中国加入WTO,使许多外国企业有机会进入中国市场,他们中的很多人认为,实际就是在中国市场上玩国际企业常玩的游戏。但由于游戏场所、参与者、时间、方式等情况的改变,对于要想在中国市场求得发展的跨国公司来说可能要面临一种新的考验。
有这样几个跨国公司在中国经营失败的例子:
一是某国际化妆品公司进入中国后,按其在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推行产品无理由退货,结果发现有消费者把快要用完的化妆品拿来要求退货。实际上,这种要求退货的情况,并不是说明人们觉得产品不好,而是其中有些人想借机获得免费使用的商品。但此时若一概采取不退货的做法,又会损害对用了产品不满意顾客的利益。后来,该公司将相应条款修改成30天以内用剩多少退多少,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此类事件的发生。
二是美国某著名汽车公司与国内一企业合资生产汽配零件,外方总经理按国外思维,要求产品市场采取不赊销的做法,而国内汽配行业由于鱼龙混杂、厂商众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不赊销就变成了无法销。结果尽管该合资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优异,但由于不赊销导致原有顾客大量流失,市场萎缩。最终由于该合资企业经营严重亏损,外方不得不以失败撤出,而有意思的是在中方独立经营后该企业又迅速从亏损转变为盈利。
三是日本某著名企业与国内一家电企业合资,由外方派出人员担任总经理。合资企业在每年召开产品订货会时,外方总经理觉得来者都是客,应该给所有与会人员报销往返车船交通及住宿等费用,而对于中方副总经理提出的应该给与会者送点礼品而往返费用由其自理(这笔费用本来各与会者回自己单位就能报销)的建议却置之不理,其理由是这样做不符合该日本公司的惯常做法。该花的钱没花,不该花的钱却花了,结果尽管该合资企业实际支付的交通等费用远高于送礼的费用,但参加订货会的人数却一年不如一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习俗,对此,必须引起来华发展的跨国公司的高度重视。在这方面有些跨国公司非常重视,例如,可口可乐公司在本土化上就提出“想本地人所想,做本地人所做”。还有的跨国公司提出要让当地人在情感上,分别不出是本地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当然,这里的关键是要有灵活求变的精神,本着相互尊重、包容理解、互惠互利的原则,否则将一些自认为是“国际通行”的做法而实际上只是一种“特殊行为习惯”硬搬到中国,必将难逃“橘逾淮而成枳”的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