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企业的经营绩效如何,可以通过许多方式表达出来,但最为常见的是“财务语言”表达方式,如各种会计报表、财务报告以及相关财务会计资料等。其中,为了更加简练、明了、准确地表达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财务比率”这一“公共财务语言”被广泛运用。因此,正确解读企业这一“公共财务语言”,是每一位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所谓财务比率,是企业会计报表中相关项目之间相互配合计算出来的,用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种财务比率关系。不同会计报表项目之间,可以计算出许多不同的财务比率,但最为常见并广泛应用的财务比率有以下几个:
一、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是企业流动资产同流动负债相比后产生的财务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国外也称“酸性测试比”。是用来衡量和判断企业短期债务偿还能力、资产流动性及信用状况的最为常用的一个基本财务比率。对企业而言,这一比率不能太低,太低则说明企业短期债务偿还能力不足,财务状况低下;但也不能过高,过高的比率虽然表明企业有足够的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但同时也说明企业资产闲置情况较严重,或者是未能充分利用举债这一财务杠杆,其资本结构也可能不合理。目前,国内外对这一比率公认的通行标准为2:1。
由于这一比率的“流动资产”中包括存货项目,而存货的变现能力较差,所以,为了进一步解读“流动比率”,需要配合下面的财务比率。
二、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是企业速动资产同流动负债相比后产生的财务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它与流动比率的最大区别,是扣除了流动资产中变现能力较差的存货项目(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速动比率既是对流动比率的补充和说明,同时也可单独地、更为直接地说明企业短期债务偿还能力。这一比率过低,则真正说明企业短期债务偿还能力低下,财务状况恶化;但也绝对不能过高,由于在企业所有资产中,速动资产的置存收益率最低,过高的比率则表明企业资产闲置浪费情况严重,运用资产的能力差。正是基于此,国内外一致认为该比率保持在1:1的水平最为恰当。
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相互配合,能够较为清晰地说明企业短期债务偿还能力和财务信用状况。但是,这两个财务比率仍然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流动资产中包括的存货项目的质量状况;二是速动资产中包括的应收账款回收速度的快慢。所以,还必须结合有关这两个因素来进一步加以说明。当然,出于审慎的会计原则,在计算上述财务比率时,将流动资产中的预付款项和待摊费用剔除,则更能产生稳健的结果。因为无论是预付的款项,还是待摊销的费用,都是企业已经支出的资金,而已经花掉的钱是不能用来偿还债务的。
三、应收账款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企业赊销收入净额同平均应收账款余额相比后产生的财务比率(赊销收入净额/平均应收账款余额)。用来反映企业应收账款回收速度的快慢。这一比率也可以用周转天数表示(360天/周转率)。对企业而言,比率越高越好,比率高说明企业应收账款的平均收账期短、回收速度快、收账费用低、变现能力强、发生坏账的可能性小;反之,则表明企业的营运资金会过多地呆滞在应收账款上,影响正常的资金周转。
四、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是企业销售成本同平均存货相比后产生的财务比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用来反映企业存货的质量状况和变现能力。这一比率也可以用周转天数表示(360天/周转率)。一般而言,存货周转率高一些好,比率高说明企业存货周转速度快、变现能力强;反之,则说明企业存货采购过量、期末存货过多、呆滞存货比重较大,即存货管理水平较低。但是我们同时也应当注意,存货周转率绝不是越高越快越好,过快的存货周转率是一种异常现象,它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企业资金紧张、采购批量不经济(量小、次数多)、存货准备不足等等。由此造成由于采购批量不足而丧失采购价格上的优惠,采购次数多而形成采购费用的浪费,存货不足而使生产准备时间增长,甚至停工待料等。由此可见,存货周转速度的快慢,不仅反映了企业流动资产变现能力的好坏,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企业经营管理效率、资金利用效率及盈利能力的高低。
上述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从静态角度反映了企业短期债务的偿还能力;而应收账款和存货周转率则从动态角度补充说明了企业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和流动性。但企业除了短期债务外,还有大量的长期债务,下面的两个财务比率用来反映企业长期债务的偿还能力。
五、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是企业负债总额同资产总额相比后产生的财务比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也称举债经营比率或债务比率。由于长期债务不是即期债务,所以,这一比率主要是从债务比重上说明了债权人所得到的债权安全保障程度。解读资产负债率所占角度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从债权人角度看,他考虑的是借出款项的安全程度,因此希望比率低一些好,以减少自身在企业经营中所承担的风险;而从所有者和企业的角度看,他们则希望高一些好。一方面,借贷资本对于债权人而言无权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不会影响所有者对企业的控制权;另一方面,借贷资本利息可在税前扣除,可以起到“税收挡板”作用;再一方面,如果企业有较好的盈利水平,利润率大于借贷利率所得到的利润因借贷资本代价较低而有所增加。当然,如果相反,企业也会由此而增加财务负担和风险。因此,运用好这一财务杠杆是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关键。一般而言,资产负债率应低于1,如果大于1,则表明企业资不抵债、处于濒临破产的边缘。通常人们认为,企业资产负债率保持在0.5~0.6是比较恰当的水平。
六、已获利息倍数
已获利息倍数是企业息税前利润同利息支出相比后产生的财务比率(息税前利润/利息支出)。用来反映企业所赚取收益支付利息费用的能力以及债权人在企业投资的安全程度。一般而言,已获利息倍数越高,说明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就越强。这一比率无论如何不能低于1,否则企业将无法保障按期支付利息。当一个企业连债务利息的支付都有困难时,必然会危及长期债务的偿还。
以上我们介绍的六个财务比率,其中前四个财务比率着重反映了企业短期债务的偿还能力及资产的流动性;后两个财务比率反映了企业对债务,尤其是对长期债务的安全保障程度。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则较为恰当地描述了企业的财务状况。但作为一个企业而言,仅仅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并非目的,关键是要盈利。因此,用来反映企业获利能力的财务比率非常重要。
七、销售利润率
销售利润率是企业产品销售利润同产品销售收入净额相比后产生的财务比率(产品销售利润/产品销售收入净额)。该比率经常用于衡量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获利能力,通常与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产品销售收入净额)和净利润率(净利润/产品销售收入净额)结合起来,共同说明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以及对销售成本和期间费用的控制能力及管理水平。解读这一财务比率时应当注意两点:一个获利能力良好的企业,一是销售利润率应当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二是销售利润率、营业利润率和净利润率应当保持同步发展水平。否则,则说明企业销售不利,对成本费用控制水平较低。
综上所述,前六个财务比率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第七个财务比率则说明了企业的经营成果,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基本上可以判断和评价一个企业的经营绩效。但是,以上财务语言的解读,我们只是介绍了一般的衡量标准和最基本的判断原则。当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时,应当特别注意:财务比率基本上是静态的指标,单纯的财务比率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