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力宏有首歌叫《摇滚怎么了》,表达对于摇滚音乐的看法。我今天也盲目效仿,拟定题目叫《理财怎么了》,针对自己在理财沙龙中碰到客户的各类观念,提出一些个人见解。理财这个字眼出现的比较早,不过真正被大众熟悉的时候,应该是在2006-2007年,恰逢股票基金“江山一片红”的时候,投资者闭着眼睛买股票都能赚钱,稍微有点分析技术的就会误认为自己练就股神绝技,更有自信者毅然逃脱老板魔爪,辞职专做股票,获得所谓的财务自由。后来的情况,大家都知道了。
所以有人总结,投资里亏损较多的往往是一开始就尝到甜头的人,筹码越加越大,遇到重大风险就不能自拔,而一入市就吃亏的可能早就不玩了。引申开来,对于任何事情,“难”未必不是一个好的开始,“容易”却往往会带来随后的问题。中国大众的理财实践,很多人就是从容易开始的,观念上的偏差还需要不少的时间进行自我学习。
首先,前文提到的种种购买基金股票的行为,好听点叫投资,如果直白些,大多数都是投机。投资和理财,两者的目标有很大的区别,如果用足球赛来打比方,投资就是要进好看的球,难度越大、技术越花俏越好,至于胜败,那是教练的事情。而理财关心的是比赛输赢,你可以踢的很难看,铁桶阵,反复倒球,强调团队配合,但是最后只要赢了就可以。固然,能踢出精彩世界波的球队也会赢球,但大多数情况下,重视整体布局,了解每个球员特点综合搭配的,往往会取得最后的胜利。所以我们说,理财强调布局而不是看重单个产品收益如何。
从家庭财务角度来看,安全必定是第一位的,这就决定了不可能把所有的钱都拿去做高风险的投资,尤其在中国这样政策市里,孤注一掷的行为等同于自焚。至少应当留出40%左右,做完全没有风险的定期和债券,这里的完全没有风险,指的是账面资产不会亏损。事实上,任何投资,包括定期存款都是有风险的,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纸币贬值的年代,当同样的钱,今年能买苹果四代,明年只能买四袋苹果的时候,谁都知道这叫通胀风险,只不过,通胀不可完全抵御,因为亏损比起不赚钱,是更大的退步。
另一个常见的心理误区就是,过于关心收益率,谈到任何的理财配置,第一问题就是收益如何。银行里,因为存款利率变动就马上来转存的大有人在,碰到连续几个月调整利率,那就有的忙活了。这种针对收益精打细算的观念无可厚非。但是,过于关注小处,就忽略了大方向。所谓小的精确,不如大的模糊。如果大家在10年前未卜先知,了解到房价上行的趋势,肯定不会为了房子到底是5000还是5500一平米纠结,因为大方向对了,小处就不用过于关注。理财的整体收益,需要根据经济情况,随时调整大板块,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主题,能不能真正赚钱需要紧跟趋势和潮流。
重视资产配置,关注整体目标而不只是聚焦明星产品;通过了解大势进行板块选择,而不要为了0.25%的调整就反复调整。这种观念上的改变需要时间,可是一旦认可接受,相信理财的道路会更加安全平坦一些,通往理想的财务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