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艺术资本>> 名家访谈>> 正文

书法有法 无法则乱

来源:中国书画网  2011-09-21 随时随地看新闻
核心提示:中国的书法传承了几千年,至今毫无退出的迹象,反倒越来越受到热捧,有那么多的人喜爱它,可见,它的生命力是很顽强的,是不会轻意退出历史舞台的。

  张学德,是一位集书法创作和文学写作于一体,却长期供职于金融业的学者型书法家。贾平凹称其书法作品:线条硬铮有质感,结字由平整到奇险,循规矩而来。2007年,其发表的散文《笑对挫折》同余秋雨、韩少功等名家作品一同被选入初中教材。由于有较好的文字功底,张学德在进行书法创作时,常常将自己对文学的情愫融于其中,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书法体系。近日,本报记者就书法的发展方向对其进行了专访……

  书法要与时俱进,进则兴,不进则衰

  记者:中国的方块汉字被历代书法家们写了几千年,各种字体皆写到了极致。这门传统艺术会不会在新时代被淘汰,或者说退出历史舞台?

  张学德:中国的书法传承了几千年,至今毫无退出的迹象,反倒越来越受到热捧,有那么多的人喜爱它,可见,它的生命力是很顽强的,是不会轻意退出历史舞台的。

  记者: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一日抵过去多少年,呈现万紫千红多元化态,而书法则是方块汉字加笔墨纸砚,几千年一贯制,这门古老的艺术怎样能与时代共同发展呢?

  张学德:现代社会发展很快,书法也要与时俱进,进则兴,不进则衰。书法说到底是表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历史上书法曾经有过辉煌的时期,同唐诗宋词一样。但到了21世纪,人类已经奔向月球,书法动辄之乎者也,仍然唐诗宋词,年轻人无法亲近它、就远离它,抛弃它,这是必须然的。所以,书法艺术必须贴紧、贴实、贴牢现代生活,首要的是书写内容,要表现当代人的情感和心声,使用当代人的语言,还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要求。从形式上来讲,单一的白纸黑字很容易使人产生审美疲劳,章法布局和色彩方面都要有时代感,跟上新时代的步伐。艺术效果的表现无妨要借助科技手段,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就做了科技和古老艺术的完美结合,效果很好。

  书法有法 无法则乱

  记者:当代的书法表现确也丰富多彩,确也不伦不类,书法界多有微词,社会对书法什么声音都有,您有什么看法?

  张学德:这个题目太大了,不一定能概括准确,但几十年一直身在其中,亲历了书法发展变化的全过程,感触很深,非三五言语能说清道明。从时空的转换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是个转折点。改革开放后,人们新思维的出现,社会的变化,各种艺术品竞相登场,空前灿烂、辉煌夺目,现代艺术猛烈地撞击了传统书法的后腰。再到新世纪,就又上了一个台阶,当代艺术如雨后春笋,完全巅覆了千年传统,或者是要了传统书法的命。书法的进入没有了门坎,似乎拿毛笔写字都是书法,一时笔墨泛滥成灾,有的技术问题还没解决,就大言创新,就信笔纵横,这根本不能算书法。这些无宗无派的草根艺术和传统书法是完全不搭界的两个脉络,其自然被排除书法行列。

  记者:您认为书法范围内外怎么区别?

  张学德:在浩如烟海的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书法宝库里翻捡,可以清楚地看到,所有的书法都是毛笔书写,书写都遵循一定的规则,书写的都是汉文字。中国书法史图剥离不开这三条,要说这三条是中国书法的三条基本原则,千年不变。非毛笔书写不能为书法;用毛笔不遵循笔法,像鬼画符,胡涂乱抹,不能为书法;而使用了毛笔遵循了笔法,但书写对象不是汉文字也不能算书法。用这三条一框,书法的范围就清楚了。

  书法是调味品,不能当饭吃,但没有这个,生活就少了些滋味

  记者:现在是市场经济社会,经济建设是主战场,发展经济是主旋律、是硬道理,书法在书法家眼里很重要、很神圣。但放到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大背景下,似乎没有那么重要?

  张学德:都说自己的孩子漂亮这是人之常情,都说自己干的事重要,这是正常现象,说明有责任心。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文学只能是附属,而书法仅为文学艺术的分支,只能是个佐料,充其量是小吃,不能算正餐,文学不能当饭吃,书法更不能当饭吃。但是,没有了这个,生活就少了些滋味。

  记者:书法被书法家和评论家搞玄了。练习书法的意义、价值、或乐趣究竟在哪里?

  张学德:书法是国粹。书法现状能反映出历史现状,那个朝代兴盛,书法也兴盛,唐朝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那时的书法空前繁荣。相反,社会萎迷,书法也一蹶不振。仔细看书法史和社会发展史跳的一个脉博。书法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如果下笔错别字,不懂传统文化,不懂古今之变,怎能叫有文化。书法有神奇的表现功能,人的性格无法改变的,书法和人的性格是完全一致的。你是圆滑的人、市侩的人、懦弱的人、有学养的人、还是顶天立地,敢作敢为的人,一下笔便自然地将秉性状态表现出来。这也就是书法的魅力。从个体来说,写字是门面活,写好字能提升一个人的文化品位,成不了书法家名传千古,也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转师多益,取百家之长为我所用

  记者:学书法的好处很多,退休后的老人练字的越来越多。练字是不是要拜一个人为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现在常见媒体宣传,谁是谁谁谁的弟子,谁是谁谁谁的传人。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张学德: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拜师求学,要拜就拜。书法说到底是看作品,看你自己作品的文化含量,和师承关系意义不大,最起码说明一点,动不动拿老师说事,说明不自信。因为,对任何一个师爷大家都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当然要拉个虎皮作旗帜则是另外一回事。

  记者:那么,几十年走过来你是否拜过师?

  张学德:几十年糊里糊涂走过来,一晃人已半百,一事无成,回忆起来人不免有几分伤感。要说拜师,我步入书坛时曾十分虔诚地登过国内有一定名望的多位书家的府上,虚心聆听过他们的教诲,但待静下来之后,发现人各有长,人无完人。一个人很值得别人学习优点的仅是一点点,有明显优点的人必有明显缺点,而优缺点混杂,有时先生把缺点当优点给人传授,因为他跳不出自己的圈子。在圈子外边的人看的很清楚。所以,我从来没有由衷地拜倒在某位大师的脚下。

  记者:那是不是可以说你是自学自创,走自己的路子?

  张学德:中国书法传承了几千年,代代相传,过去信息不发达,信息传播受到局限,无师可学,只能人跟人,师父带徒弟,徒弟再带徒弟的徒弟。而现在就不同了,资源社会共享、信息社会共享,你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能看到的精品我在西安仍然能看到,过去人不开明,好作品、收归自己所有,死后带入坟墓,现在书店里、电视里啥都有,只要你愿意看。要说我的学习,没有超越古人走的路子。没有局限于一师,而是转师多益,不管是古是今,只要有用的、有价值的就学。这个师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然之师,身入大自然之怀抱,拓宽眼界心胸,吸取大自然之灵气。二是以古为师,中国书法史上耸立着几位里程碑式的杰出人物,他们创造了千载辉煌的经典巨制。每当夜深人静,或者晨曦初开我都静心临贴,把临贴看成是与古人交流的极佳方式。三是以友为师。当代人站在古人的肩上,直取古人之精华,有的已成正果,超越古人。这是身边的老师,能和这样的杰出人物近距离接触也是一件幸事。通过这三个方面使我收益不小,但还要下更大的力气,书法探索 的路子还很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