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特辑》如果光用拍卖结果来判断香港的艺术市场,其实是错误的:
香港精艺轩 姚守一 访谈
文 / 柯人凤 台北艺术产经研究室研究员
香港的外观来看是挺风光的,每年苏富比和佳士得在香港举办春拍与秋拍,主导着亚洲拍卖市场。不过,如果光用拍卖结果来判断香港的艺术市场,其实是错误的。我看现在很多外国大画廊都是看了香港的拍卖结果跑过来,很快他们就会知道情况不是这样的。
─ 香港精艺轩 姚守一
问 精艺轩自90年代成立至今,经历香港艺术环境的转变,面对97之后香港的艺术市场,就某些层面而言,对画廊来说应该是带进了很多机会与藏家,亚洲艺术市场在香港汇流,感觉香港艺术市场很大,对画廊来说是不是代表机会变多了?
答 香港的外观来看是挺风光的,每年苏富比和佳士得在香港举办春拍与秋拍,主导着亚洲拍卖市场。其它比较二线三线的拍卖公司,策略上选择红酒、手表进入香港市场。
不过,如果光用拍卖结果来判断香港的艺术市场,其实是错误的。香港当地收藏当代艺术的人,其实不多,拍卖举办期间,买家来自东南亚,中国,台湾,拍卖结束后,这些人就都回去了。此外,文物艺术品依旧是市场主流。
我看现在很多外国大画廊都是看了香港的拍卖结果跑过来,很快他们就会知道情况不是这样的。
问 当香港艺术市场国际化后,艺术基金(art fund)以及艺术基金会(art foundation)与当地艺术环境的关系。
答 妳看香港有许多大型机构与国际企业,一旦深入了解,有80%以上是没有艺术收购计划的。大部分的情况是,刚好这一次CEO对艺术品感兴趣,就去买来挂在墙上,但要讲是否有一个长远的收藏计划或是策略去购买艺术品,结果可能比较保留的。
现在看似有许多基金投入艺术市场,恐怕炒作的成份比较高。比方说保险、银行都在参与这个艺术市场,名义上是艺术基金会,其实多半是art fund(艺术基金),而不是art foundation(艺术基金会)。他们只是透过私募基金去买艺术品,但因为名字都是艺术基金会,所以给人感觉好像很多人在支持艺术,其实就是有一些钱去市场买艺术品,最终目的是过几年再抛回市场去获利。这样的情形,中国比起香港又更为盛行,中国的基金会就是买东西希望几年后可以抛售赚钱。这个现象国外的艺术基金会看起来是相当不可思议,国外的基金会就是有钱我去买,买了之后就是收藏起来。
问 这种情况是否关系到当地艺术收藏的成熟度?
答 香港比较特殊的情况是,外来买艺术品的很多,因为香港方便,东西运进运出都没有税,所以给了香港一个很好的空间去发展。但是就艺术收藏的心态来评估,相较于香港多半是买主透过艺术经纪人的观点去购买艺术品,台湾有真正喜欢和了解艺术的藏家存在。
其次,香港一般去看艺术的人不多氛围和台北比起来,我觉得台北比香港好,至少还有一些年轻人去看艺术。在香港可能是老师要学生去看展览然后写报告,他们就会去,如果你要求他们自己去不太可能。Art HK 期间的人潮,很多主要是观光客,或者年轻人约会去走一走,到艺术艺术品前面拍张照。
问 对于当地艺术产业的发展与政府的文化政策运作有相当直接的关系,您如何看待香港艺术环境市场化的局面?
答 过去香港的艺术和政府是完全无关的,政府只有盖了几间艺术馆和提供一些展览场地。主要原因在于政府主主办单位对于艺术这一块并不关心,提供的展览场地通常很差劲且不方便,过去十多年都是这样。我觉得把艺术品在偏僻或是交通不便到达的地方,要人花时间去找这个地方去看,这不是好的方法。另外,美术馆空间不多,有时展览要排期还要花上两三年,而香港美术馆每年典藏经费不多,所以他们购买艺术品要经过很多审核。
过去十年,香港政府提出建置类似艺术文化园区的方案,但是之后不了了之,直到最近,提出M-Plus计划。香港比较特殊的地方就是,很多用方案都用房地产的眼光去评断,想去提高美术馆周边的房产。这个方案并不容易,因为当政府想要讨好不同方面的声音时,要能实际执行就会变得很困难。
问 目前的环境对于香港本地画廊以及艺术家而言,如何自处与定位?
答 香港目前的情况是边缘化了,藏家和策展人几乎都跑到北京去。中国的艺术环境整体来看,比较幸运的还是在北京的艺术家。很多外国的画廊专程到北京去找艺术家,因为在那里可以用很短的时间找到很多很好的艺术家,这是种取巧的作法。香港就是路过的时候艺术家才有一点点的机会把作品拿出来,这点与中国的艺术家相较之下,就差很多了。
精艺轩与一般的商业画廊不太一样,因为我们设立梁洁华艺术基金会(The Annie Wong Leung Kit Wah Art Foundation),这是一个非营利基金会,由梁洁华女士出资成立,目的在于支持华人当代艺术。这个基金会成立于1996年,那时后外界对华人当代艺术的关注度还不高,但是老一辈的当代艺术家都知道我们基金会。
大约是五年前我们改变了方针,画廊开始将华人艺术家和其他国家艺术家放在一起,像是日本、韩国,还有一部份西方的艺术家,基金会则将资金转为支持非一线级的艺术家,而画廊主要功能就是提供一个平台,推广他们的作品。我们的方向就是希望有多的机会可以看到好的香港艺术家,通常我们找到好的艺术家,但是问过之后如果知道他背后有画廊在支持我们就一定不碰,我们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可以去推广一些比较小并且没有背景的艺术家。我们不着重在计算报酬,主要就是想要提供场地,让艺术家有更多交流机会。例如我们一年展览档期大约十次,几乎是每个月一次,目前比例来说,香港艺术家大概占四分之一左右。整体而言,这样的环境,对于有心推动香港艺术环境的画廊,就显得挺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