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几何时,习惯了使用波轮洗衣机的中国百姓难于“消遣”滚筒洗衣机这个价格昂贵的欧洲“贵族”消费品。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滚筒机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短短几年间,滚筒机也从“高高在上”的“天价”掉到平民所能接受的价格,是谁把滚筒洗衣机的价格推下“高贵”的“神坛”?
制约滚筒机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
滚筒洗衣机作为一种高档家电消费品,以其磨损率低、不缠绕衣物、洗净度高、可以洗涤高档衣物、可加热消毒等诸多优点,自问世以来就被世界各国人民所喜好。但是,由于滚筒机的价格比较昂贵,是一般波轮洗衣机的1—3倍,在我国市场增长较慢,尤其在上世纪80—90年代,每年的市场容量不过几十万台,即使是这10多年的滚筒机销售总量加起来也赶不上我国波轮洗衣机市场一年的容量。业内专家分析,滚筒机之所以在我国发展缓慢,主要有两个因素制约:一是价格,二是消费习惯。这两个问题不解决,滚筒机在中国就不能大发展。尤其是消费观念,人们的传统观念对滚筒机存在一系列误解,滚筒机在迎合我国国情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还不能充分迎合中国人的洗衣习惯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滚筒机的普及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技术创新推动价格下滑
有资料表明,1999年滚筒机的平均单价为3411元,而2003年10月,滚筒机的平均单价则降到了2906元,降幅高达500多元。再往前回顾,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滚筒机的单价约为5000元,随着海尔、小天鹅等国产企业以及洋品牌的大规模进入,滚筒洗衣机价格在各厂家的技术和竞争推动下,平均单价不但下降了50%以上,而且在这不到10年的发展过程中,滚筒洗衣机的新品也是层出不穷。据初步统计,各厂家推出的新品不下1000种,仅海尔就推出了30大系列600多个型号的滚筒洗衣机,满足了消费者不断变化的各种需求。可以说,技术创新是推动滚筒洗衣机价格下滑、得以普及的一个重要因素。
滚筒洗衣机发源于欧洲,由于水质、使用环境、自来水压力、住房面积、电表负荷等因素,适合于欧洲的滚筒洗衣机如果直接在中国使用,就会遇到很大的麻烦,因此,滚筒的技术创新非常重要。比如欧洲是软化水,中国是硬质水,欧洲的滚筒洗衣机在中国使用时间长了会结水垢。本土国产品牌在适合国情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以海尔为代表的国产品牌使滚筒洗衣机在适合国情方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根据我国家庭居住面积小的国情,海尔开发了中国首台40CM超薄型滚筒洗衣机,被业内人士誉为“超薄一小步,科技一大步”,并带动整个行业超薄技术的不断升级;为了解决人们夏天衣量少,用滚筒担心费水费电的难题,海尔开发了世界第一台可记忆洗衣习惯、按公斤选挡洗涤衣物的“自选挡”1268滚筒洗衣机,小鸭也推出了3.5公斤的小型滚筒机;为了满足人们洗涤羊绒、真丝等衣物的需求,海尔又开发了世界首台可洗羊绒的“玫瑰钻”滚筒洗衣机。通过持续的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以海尔为代表的国产品牌让滚筒洗衣机贴近了中国百姓,滚筒洗衣机的价格也逐渐下降到能够被老百姓接受的程度。
技术突破带来市场突破
与洋品牌截然不同的是,海尔等民族品牌是从滚筒机如何适应中国人的洗衣习惯着手进行新品开发的,而洋品牌则是纯粹从欧洲人的消费观点来权衡市场的。中国人习惯了洗衣时间短,而且喜欢守着洗衣机进行洗衣,因此需要具有特快洗功能的滚筒机,海尔针对这种需求先后开发了具有29分钟“特快洗”功能的1218系列滚筒机;消费者嫌夏天洗涤衣量少,用滚筒担心费水费电等,海尔就开发了“自选挡”1268滚筒机。在波轮全自动洗衣机上长袖善舞的小天鹅1998年前后在滚筒洗衣机上也一口气推出9款滚筒洗衣机产品;小鸭、荣事达等厂商也如期推出适宜当时国人使用的产品。
通过技术突破,国产洗衣机厂家不但使滚筒洗衣机贴近了百姓,而且也带动了整个滚筒洗衣机行业的技术升级和进步。目前,在各滚筒机厂家的推动下,人们已逐步消除了传统的滚筒机费水费电的误解,认识到滚筒机其实比普通洗衣机还省一半水,而且如果不加热洗涤,滚筒和普通洗衣机用电量差不多,同时洗涤时间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如海尔最近新推出的“自选挡”系列滚筒机,最少只用41升水,用电仅为0.2度、洗涤时间仅为24分钟,该洗衣机不但在噪音控制、节电设计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而且能耗也达到超过国际A级标准,洗净比提高了50%,达到1.03。这些新技术突破,使滚筒洗衣机的整体市场容量增幅每年高达20%以上。
中洋品牌联合将滚筒机价格推下“神坛”
首先,若没有国产品牌的挑战性推动,滚筒机技术很可能停留在第二代的水平上。同样,如没有洋品牌的介入,滚筒机的价格也不可能下降得那么快。通过中外品牌的技术战、品牌战、价格战,不但滚筒机的技术得到提高,而且价格也得到了降低。以海尔为代表的国产品牌通过技术创新,使得滚筒机的智能、转速、洗净比提高了一个台阶,才使得更多消费者对滚筒产品更加关注和钟爱。
步入2003年,小鸭重组、小天鹅易主等国产品牌爆出行业冷门,给洋品牌“乘虚而入”的机会,伊莱克斯弃旧从新,将研发中心移至中国;三星向中国市场投放其第一款滚筒产品;松下宣称将携其尖端滚筒技术坐镇中国……不但欧洲企业来争食这块蛋糕,而且在本土亏损的日韩等世界500强企业也看好中国市场而纷纷大批涌入。
竞争的加剧导致中外品牌联合将滚筒这块蛋糕不断做大,2003年面世的新品也是接连不断,除海尔、小鸭、荣事达外,春兰也走技术路线,并申报了7项技术专利。洋品牌在不及时推新品吃过亏以后,在市场处于被动的情况下,也纷纷加大开发投入,三星、松下、LG也不断推出自己的新品。中外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不断研发推出高附加值的新品、提高单品价值,中外企业在有限的市场中也获得了最大利润,这不仅保证了企业良性运营循环,也使企业强化了核心竞争力,使中洋品牌的竞争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一方面新品迭出,另一方面产品价格却不断下降,最终得到实惠的还是老百姓。